读书随想

近期在阅读十九世纪美国作家享利.梭罗著作的《瓦尔登湖》之经济篇,如果采取速读的方式真觉得有点读不下去,必须得像喝咖啡或红酒那样细细品味才能方得精髓。

  文章开篇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牲口一样无休止地简单重复机械劳动露出鄙夷之情,对建筑艺术的奢华装饰也嗤之以鼻。乍读之下,这不是违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吗?结合作者的个人背景以及细读下去才渐入佳境。作者本人在哈佛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也练就如测绘等多种劳动生存技能,也可继承家族企业(生产铅笔的工厂)但作者自行放弃,在家乡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旁自行搭建木屋,捕鱼、种植作物,秋收冬藏,自给自足。过着崇尚自然并与大自然水乳交融般的恬淡生活,颇有追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生活意境。意在告诉我们生活上不要成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要追求精神愉悦的最高境界,独立、自由和健康,摒弃无意义的廉价劳动。

  个人觉得作者描述的生活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像我等芸芸众生没有练就一身过硬的劳动生存技能,不能高度实现经济独立和财务自由,还不是得要被迫谋生,从事像牲口一样既不热爱又不得不干的廉价劳动?文章中有名句:一个阶层的奢侈全赖另一阶层的贫困得以维持。一个阶层的贫困或许迫于生活无奈,不知道如何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正如作者所说所谓的听天由命只不过是习以为常的绝望。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有人贫困自然有人追求奢华,并把追求奢华作为幸福的源动力。

  其实幸福是一种源于内心感觉的东西罢了。譬如一件物件,在某人眼里只是一种普通物件,拥有它并不会存在太多的幸福感,但在另外一个人眼里这物件又是一件极其昂贵的奢侈品,拥有它当然存在满满的幸福感。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幸福感的源头也不一样。笔者长期在外搞工程施工,譬如某某省的民工,白天干活后,如遇到要加晚班,即使以多倍的时薪要求其加班,这些民工也不干,理由是白天辛苦,晚上要用白天劳动所得去喝酒吃宵夜,放松身心。你能讥笑这些民工不思进取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么?当然不能,生活态度不一样罢了,你认为不可思议他却是自得其乐。笔者年轻时很讨厌参加饭局,在饭局中天南海北地侃大山并且喝酒讲究尽兴喝得天昏地暗,认为是一种无聊或者是无意义的社交。读书能够增智或者能够改变固有的思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后来读了一本有关曾国藩的专记,有一段这样的内容:公务繁忙之余,曾国藩与同僚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喜欢聊一些轻松话题,以缓解工作压力,甚至不惜拿家中糗事作话题。曾国藩奉行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对家人要求极严,家务都须家人亲历亲为。他的儿子曾纪泽刚结婚不久,有一天媳妇和他母亲在机房织布,新婚燕尔,良辰美景,曾纪泽很希望媳妇早点结束劳动共度良宵,但又不便与他娘明言,于是大喊:妈!你别织了,吱吱叫吵得我睡不着,再织我要把纺车砸了。曾国藩在隔壁房间一听,也大喊:老婆!别再织了,吱吱叫吵得我也睡不着,再织我也要把纺车砸了。这话题在饭桌上曾国藩一本正经满脸严肃地讲出来,引得同僚们哈哈大笑。看完这则轶事,瞬间让我释怀,原来参加饭局也是一种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排遣负面情绪的一种生活方式。说不上乐此不疲但至少不会排斥。

  在大清时期,有句民间传言:和坤跌倒,嘉庆吃饱。讲的是和坤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抄没和坤的家产抵得大清王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是没有错,这么多家产和坤消费得尽吗?肯定不能。所以我总认为和坤与"贪"这个字不是太相干。和坤精通多种语言,才学非浅,又深谙官场规则,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深得乾隆皇帝宠幸,在朝廷呼风唤雨。当物质满足达到一定程度时,更在意追求精神的愉悦,男人骨子里天性就喜欢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被需求或被求助才是和坤产生自豪感或者成就感的幸福源动力,个人认为不断追求成就感才是和坤富可敌国的真实原因。

  虽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大家都无欲无求地佛系生活,社会会丧失前进的源动力。能够达到对待生活恬淡的境界当然认同,但也没必要强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