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乐,乐在其中

快乐,本是生命最自然的事情

            知足常乐

《道德经》有云: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说的是要有容易满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贪得无厌。

伊索寓言《小孩与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瓶子里装着不少栗子。一个小孩走过来,想吃里面的栗子,就把手伸进去抓。因为太贪心,恨不得一把将栗子全抓光,结果手里的栗子太多,被瓶口卡住了,怎么也出不来,急得他哇哇大叫。

       

一位行人看到这个情形,对他说:“孩子,你还是知足些吧,手里少抓一点,不就能很容易地拿出来吗?”

       

但是,小孩舍不得手中的栗子,一心只想多拿一些,连一颗也不肯放弃。这样,不论怎样努力,他的手仍被瓶口死死卡着,任他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却一点用处也没有。

       

行人反复劝说,小孩仍旧不听,这人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你连几个栗子都舍不得放弃,那还有谁能帮得上你的忙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知足常乐,不但是方法论,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增广贤文》中说道:“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金钱、权位、名声整日劳碌,时刻处于一种十分焦虑的状态。如果追逐不到,常常会痛苦万分,乃至一蹶不振。

殊不知,想要获得快乐,不是增加财富,而是降低欲望。

知足,才是人生寻求快乐的唯一法门。

知足者,常乐也。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助人为乐

小时候,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多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然而那时,我们以为“助人为乐”就是学雷锋做好事,没有领悟到其深刻的涵义。

长大后才明白,助人为乐不仅是一种美德,助人,更是快乐之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千古传颂。



范仲淹出身贫寒,年轻时曾暗下决心,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百姓。

后来他做了官,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没有土地的人耕种。还为治下百姓提供饭食、衣服,凡是有婚丧嫁娶的,又拿钱补贴他们。

范家在苏州买下一处住宅,风水先生看过后,连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必出大官。

范仲淹听罢,决定把宅子捐给乡里,改作学堂。他认为,让城中百姓的子孙都能出人头地,远胜过一家独自享福。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

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

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

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一句暖心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随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要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是先令别人快乐。

不知不觉间,世界变得如此美好,福报早已来到你的身旁。



            自得其乐

快乐, 是一种内心的安宁。

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快乐是最大的成功。

乐观、豁达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自我调节,自得其乐。

苏轼被贬谪黄州之后,一度恼怒自己不能“忘却营营”,后来,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再如: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杜甫,与老友重逢,“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粗茶淡饭相谈甚欢。

快乐是一种能力,真正幸福的人,当别人还在等待快乐降临时,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正如汪曾祺所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三毛说:

真正的快乐,是细水长流, 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快乐是一种心境,跟财富、年龄、环境无关。

快乐,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修行。

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愿你的人生能拥有这三“乐”,

每个平凡日子里,乐由心生,乐在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三乐,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