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做幼稚园老师》有感

       

      《怎样做幼稚园老师》是陈鹤琴老先生写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是从刘梅手上借的,目前只看到47页。

        虽然只看了一点点,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还是蛮大的。陈鹤琴老先生在许多年前提出的观点,方法,今天依然在用,甚至还有许多没有用到。可见陈老的前瞻性。

        陈鹤琴先生在“完美的环境”这一节中讲到:“适宜的教材,就是要合于本国国情的。”他举例说,“选取诗歌,我国古诗合于儿童经验的确实很少,但是童谣、儿歌,各省很多……又如音乐的器具,钢琴,留声机,确实很能启发儿童爱好音乐……但我国固有的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之类,又何尝没有同样的价值呢?……我们要切记采用外国货是万不得已的。”

        我对这一段的感触最深。并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适宜的教材”广而泛之,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程也必须要是适宜的的?这个适宜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要有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借用,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模仿?即使去借用,去模仿,是不是也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自己的主张,我们自己的方法在里面呢?这个思想,这个主张,这个方法是不是就是适宜性的内容呢?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想想我们的老师,每到上观摩课,每到上三课,没有说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收集,去整理,去发现,去挖掘,去打磨一节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孩子的原生课,而是上网搜查,上网找别人的课。别人的课固然好,但是在你们班能上吗?这还不要紧,最要命的是,把别人的课照搬下来,目标,环节,内容都不作修改,这样的课拿来上,是适宜的吗?借用别人的课不是不可以,我们说资源共享吗,还是要借的。陈鹤琴先生也说,“中国可用的教材很多,可以改良仿造的也很多。”我们不反对“拿来主义”,拿来后,你要思考:这个目标,对我们的孩子来说,难不难?这个环节,有必要用上吗?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你要结合本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加上自己的想法,将一节课进行改良,成为自己的课,这样的课,才是适宜的课,这样的课,才能让自己进步,成长。

        同样,我们的课程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做课程,怎样做适合自己班的课程,怎样做让孩子受益,有发展的课程。还是要动一番脑筋的。不要看到别的幼儿园,别的班做的课程很好,就拿来自己幼儿园用,或者自己幼儿园仿照着做,或者自己班来做,自己班仿照着做。这样,就有点不合时宜了。要考虑到自己的园情,班情,以及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你再去仿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要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你也要考量到孩子的兴趣,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做好!

      一点愚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怎样做幼稚园老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