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三章,第二节)

              第二十三章 澶渊之盟化干戈

                          第二节 议亲征

公元1004年九月,契丹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辽军还是以萧挞览(此人就是前文所说的萧挞凛)为先锋,攻破遂城,生俘守将王先知,接着力攻定州,宋军凭守坚城。

辽军攻势凶猛,不久,围瀛洲,进逼贝州、魏州。

朝廷一个晚上接到五封紧急军报,宰相寇准却不开封细看,饮酒谈笑,和平常一样。

第二天,同朝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赵恒,赵恒大吃一惊,召寇准询问,寇准如无其事地道:“陛下欲了此事,不过五天!”

赵恒愕然。寇准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亲征。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走。寇准制止,命他们等候圣驾。

赵恒听说要他亲征,很为难,他做了几年快活皇帝,已经没有了刚即位时的血勇了。

赵恒口里打着“哈哈”敷衍,不作表态,脚底下开溜,打算回到宫和刘娥温存去。

寇准 扯着赵恒袖子道:“陛下回宫,臣一时半会难以见到,国家大事就完了。请陛下不要急着回宫。”

赵恒无法,召集群臣商议出征,讨论方略。然后在便殿逐个接见大臣,听取他们各自意见。

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临江(江西新余)人,奏请赵恒临驾金陵(南京);

枢密院事陈尧叟,是西蜀阆州(四川阆中)人,奏请赵恒临驾成都。

两人都想领着圣驾回家乡,打的如意算盘啊!

更为可笑的是,他们美其名曰“临驾”,其实就是逃跑。

赵恒听完王钦若和陈尧叟的意见后,却让他们在身边等候,又召寇准进殿。

赵恒问寇准的意见,并称有人建议“幸金陵或成都”,寇准对谁出的馊主意心知肚明,但他一贯刚直,却装作不知晓,问赵恒道:“不知谁为陛下谋划这种策略?”

赵恒有心包庇,不置可否地道:“爱卿尽管判断可不可行,不要问谁出的主意!”

寇准抗声道:“臣如果得到这个出谋划策的人,一定斩首示众,然后北伐!陛下英明神武,朝廷将相和谐,若御驾亲征,敌人自然闻风而逃。奈何抛弃宗庙,而欲幸楚、蜀远地?如果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天下怎么能保全?”

王钦若和陈尧叟就在赵恒旁边侍立,听寇准之言,不禁对寇准侧目而视,寇准视而不见。

赵恒听完,内心触动很大,但仍然拿不定主意。这和四年前大阅兵、意气风发的赵恒,真判若两人!

赵恒内心踌躇,又召老宰相毕士安征求意见,毕士安意见也很明确,和寇准一样,那就是请赵恒亲临前线,鼓舞军心士气,可以不战而胜。

毕士安和寇准看法唯一不同的是,毕士安认为,如果要亲征,时间应该选择仲冬。寇准却认为,应该立即行动,不能缓。

赵恒好不容易才拿定主意亲征。在时间选择上决定采用毕士安的建议。毕竟,能拖一阵是一阵!

大政方针确定后,赵恒又开始担心天雄军的防守出问题。

没过几天,赵恒特意召寇准进宫,问道:“朕拟亲征。可契丹虏骑四处肆虐,天雄军实为我朝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地区都会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你觉得应该派谁去镇守天雄军为好?”

寇准一直担心投降派王钦若影响赵恒的决策,早想将王钦若从皇帝身边支开,见此良机,毫不迟疑道:“王钦若可任!”

赵恒一贯对王钦若很厚爱,犹豫道:“王钦若现为朝廷参知政事,位列两府,他愿意去吗?”

寇准笃定地道:“陛下应该速召王钦若觐见,当面口谕,事久恐有变故!”

王钦若被传进殿,请安后,赵恒把打算派他去天雄军主持军事的意图说清楚了,王钦若内心大吃一惊,幽怨地望了寇准一眼,

寇准装作没看见,在王钦若开口说话前,冷不丁地大声道:“主上亲征,做臣子的有任务不能推辞!参政为国秉政,更要体会圣意!”

王钦若尽管万分不乐意,但表面不敢显露出来,赶紧跪下谢恩,内心对寇准又增添了几分仇恨。

公元1004年闰九月下旬,赵恒下诏,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此时辽将萧挞览统军攻威虏军、顺安军,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率宋军击退了萧挞览,并斩杀了辽军偏将,缴获了一定的军用物资。

接着辽军转攻北平寨及保州,又失利。

辽军四处碰壁,主将萧挞览和辽主耶律隆绪、太后一商量,决定又反身合攻定州。宋军在唐河屯兵抵抗,时不时派出骑兵突袭辽军的散兵。

辽军于是集中兵力,全部屯驻阳城淀(河北望都东南),号称二十万,纵骑兵出营骚扰抢掠深州和祁州,稍微遇有抵抗便退回,徘徊往来,似乎再也并无打大仗的意思。

寇准获悉后,分析道:“这是轻侮引诱我们啊!朝廷一定要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部队,据守要害地方,防备敌人进攻。”

因此寇准请赵恒调兵遣将,加强戒备。


佐料:宋朝的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

“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太祖时期称为“道”,全国分十三道。太宗基本完成统一后,改“道”为“路”,全国分为十五路,真宗分为十八路,神宗分为二十三路,徽宗增加一路为二十四路。

太宗时期,每路设转运使司,称“漕司”,各路的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等任务全部由转运使主持,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的主官。

后来各路增加了提点刑狱司,称为“宪司”,主刑狱;安抚使司,称为“帅司”,主军政;提举常平司,称为“仓司”,主仓储。宪司、帅司、仓司不一定每路都有设置。

“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和“州”同级别的有“府、”“军”、“监”。重于“州”的称为“府”,轻于“州”的称为“军”,管理官营工矿业兼理民事的称为“监”。

“府”、“州”、“军”、“监”下设县。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全国共有“府”十四,“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

以上摘录于《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三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