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架构演进

后端架构演进

在公司已经走过很多个年头,有幸能够亲手去创造架构组,甚至带领团队去完成部分架构的调整,验证架构的想法。希望能够得到大牛们的一些指引。

1.0 时代

传统的 LNMP 架构,杂乱的应用体系,数不清的坑。单体应用的情况下还可以接受,一旦业务发展速度加快,人员不到位,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这个结构相当简单,数据库在本机,业务代码也在本机,一台机子上有不同的项目。

2.0 时代

虽然说 2.0 时代有了咱们自身的数据库服务器,名义上将数据库与业务代码进行分离,但是服务器还有很多不同的业务代码,还可能相互影响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每个业务中甚至还穿插着其他业务,维护尤其的累与危险。

3.0 时代

正式提出将业务进行模块化处理,将公共的模块独立成一个基础的组件运行,并由其负责独立处理。

整个过程相关于是将很多业务进行调整,其中涉及的量还不少,并且需要推翻了部分业务的流程,可谓是一个大工程。

自从将业务组件拆分之后,维护起来也相对容易了一些,但是因为拆分了,说明数量增多了,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4.0 时代

虽然将组建都拆分了处理啊,但是业务上还是相对杂乱的,于是,我们就重新将业务进行编排,并且加入了网关 + 内部DNS服务器,用来解决端口泛滥的问题。

咱么协议目前还是是用HTTP协议进行通信。

总结

这个架构演进主要是为了解耦业务,释放人力去将业务做得更加精细,提供业务质量。但是解耦意味着人力投入的增加,所以需要适当考虑当前是否适合进行这样的架构调整。

问题:

  • 资源编排: 想要将业务做得更加独立,就需要重新对资源进行编排,独立的业务,独立的资源

  • 服务超时: 拆分之后的业务调用更加复杂,当其中一个链路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影响整个调用过程出现问题,所以适当的超时处理是必须的。

  • 增加监控的难度: 因为服务多了,调用的关系链更加复杂,需要定位到具体服务器,具体代码,则需要引入调用链监控的环节,目前使用到的是 fiery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端,数据库,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