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790)

【原书卷六·九】

福建郑王臣,为兰州太守,年未六十,以弟丧乞病归。《留别寅好》云:“畏闻使过频移疾,懒答人言但托聋。”《闺情》云:“最怜待月湘帘下,银烛烟多怕点灯。”俱暗用故事,使人不觉。杭堇浦题其《归来草》云:“东京风俗由来厚,每为期功便去官。陈寔、谯玄吾目汝,蓴鲈人错比张翰。”“东皋舒啸西畴,人较柴桑更远游。《七录》异时标别集,竟应题作郑兰州。”在随园小住,一日,买书两舡,打桨而去。

郑王臣(生卒年不详),字慎人,号兰陔,福建莆田城关人。乾隆六年(1741)拔贡,历知铜梁、成都二县,升兰州知府,以弟丧弃官归里。为官时期两袖清风,好游历,后来弃官携藏书回乡。他曾仿元好问《中州集》例,编纂莆田一地的诗歌总集《莆风清籁集》,该书收进自唐至清乾隆时期,兴化府乡贤诗三千余首,凡作者近二千人。为莆仙文化留下了一个由唐至清中叶的较为完善的诗歌选本。自著有《兰陔诗集》、《兰陔四六》、《黄石山人集》等。在四川期间,以诗赋描述和记载了四川诸多地区风土人情。

兰州,简称“兰”、“皋”,古称金城,甘肃省辖地级市、省会。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又置金城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置兰州卫。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康熙五年(1666)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二十九年(1764)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寅好,音yín hǎo,旧称有交情的同僚。《歧路灯》第一○二回:“(娄朴)或叙祖上年谊,或叙父辈寅好。”清·梁章鉅《归田琐记·松文清公》:“(策大人)传食於同城寅好署中,亦无闲寒暑。”

使过,意思使用有过错的人。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新朝后期,民众受不了王莽的压榨,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拥立刘玄为更始帝。更始帝上台后想树立好的形象,并派使臣去查处东郡太守贪赃枉法的事,太守属官索卢放前去向使臣求情:“太守有罪当杀,我本不该多说。但此事恐怕会使天下惶恐惧怕,因疑虑自身安全而引发事变。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错的人。我愿意以身代替太守去死。”后“使功不如使过”成为典故、谚语,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本条诗话中“畏闻使过频移疾”实是郑王臣的自我写照。郑王臣少年聪颖,乾隆六年(1741)拔贡生,充武英殿校录,一时蜚声文坛,但不久却因为工作差错被免职,中断了仕途。郑王臣抑郁归乡,家居十余年,勤学苦读,乾隆二十一年(1756)中顺天乡试副贡,重踏仕途。为官清廉勤政,颇有政声,屡有升迁。但亦有“使功不如使过”之议不绝于官场,故此,郑王臣有此句以表心迹。按:北宋名臣范仲淹于几次被贬之后又重新升迁,其在《让观察使第一表》中写道:“前春延安之战,大挫国威,朝廷有使愚使过之议,遂及于臣。”此处的“使愚使过”便是“使功不如使过”的进一步凝练,后也作为成语使用。

移疾,音yí jí,意思为移病。是旧时官员上书称自己染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北史·高德正传》:“德正甚忧惧,乃移疾,屏居佛寺,兼学坐禅,为退身之计。”唐·钱起《崔十四宅问候》诗:“微官同寄傲,移疾阻招携。”

“懒答人言但托聋”,此句或是化用宋·刘克庄“吏白文书但托聋”句,意思是不想干的公务就当没有听见,能推就推。附:刘克庄《送实之倅庐陵二首其一》:君去江边春色浓,郡花照席万枝红。守分风月元非赘,吏白文书但托聋。黄本何堪处秦观,白麻近已拜申公。早归了却兰台史,莫久吟诗快阁中。

故事,此处应该指郑王臣的人生经历旧事。由于对郑的经历知之不多,故“最怜待月湘帘下,银烛烟多怕点灯”到底指啥,无法详解。郑王臣到过随园,或者与袁枚讲述过这些句子的含义,令袁枚赞叹不已,方才载入诗话。但究竟是何事,不便记述。诗话中所载“畏闻使过频移疾”句,若不是偶然看到郑王臣曾经被罢官的经历,对该句的佳妙之处也很难知悉体会。

杭堇浦,即杭世俊。

东京,中国古代地名。受中国古代的“京号”制度影响,中国古代政权自东汉以来,便喜欢在“京”字或“都”字前加上一个方位,用以表示某重要城池的首都或陪都地位。东汉以降,中国古代的“多都制”逐渐成型,逐步发展出两京制、三都制、五京制等被不同时期交替采用的制度。相应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出现过8座“东京”城,它们分别做过陪都,甚至首都。东汉时的洛阳城是第一座明确被称“东京”的城市;北周,隋唐,洛阳又先后四次被称为“东京”。北宋时期,则以首都开封为东京。本条诗话中“东京”不是具体指那个城市,而是代指朝廷。

期功,音qī gōng,亦作“朞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晋·李密《陈情事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南朝·梁·慧皎《高僧传·明律·释知称》:“每有凶故,秉戒节哀,唯行道加勤,以终朞功之制。”

陈寔(104—187),字仲躬(《后汉书》误作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东汉时期官员、名士。陈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转为督邮,迁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半岁;复除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延熹九年(166),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被囚一年,遇赦得免。建宁元年(168),汉灵帝即位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属,谋诛宦官。不久,窦武反被宦官所杀,罢官归乡。第二次党锢之祸又遭株连。后多位大臣联名举荐,陈寔总是婉言谢绝。陈寔居于乡里,平心率物,德冠当时,为远近之宗师.中平四年(187)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范先生,葬于郎城。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天嘉五年(564),十九世孙陈文帝,追封康乐侯。太建元年(569),加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陈氏之始祖。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

谯玄(约前45年——35年),字君黄,又叫谯元,谯隆之子。西汉人,住于今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谯坝村。幼时好学,明《周易》、《春秋》,后当奉国县令,仕于州郡。他竭力守己,忠诚为民,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谯玄被推举入京,拜为议郎。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憔玄上书切谏。不被采纳,久任郎官,继任太常丞,“以弟服去职”。汉平帝元始元年(1)日蚀,大鸿胪左咸举谯玄入廷对策,复拜议郎,后任中散大夫。元始四年(4),“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谯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任恽等分行天理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王莽摄政,谯玄便改变姓名,弃官归家。后公孙述据蜀称帝,“连聘不诣”。公孙述继派人备礼征聘,如不肯起,便赐以毒药。太守章仆持玺书赴其家劝说:“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谯玄仰天长叹,慷慨陈词:“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彼独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药。其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东有严敌,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太守为请,述允诺。谯玄遂隐居田野,终述之世。建武十一年(35)去世。

蓴鲈,音chún lú,即“莼鲈”。典故“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蓴,同“莼”。指莼菜,多年生水生草本。叶片椭圆形,浮于水面。花小,暗红色。夏采嫩叶作蔬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鲈,指产于上海吴淞江(松江)的四鳃鲈。鳃膜具橙红色带状斑而似鳃孔,故名四鳃鲈,又名花媳妇及花鼓鱼。初见于范晔《后汉书·左慈传》,载曹操宴客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

张翰(生卒年不详),字季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西晋文学家,留侯张良后裔,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有清才,善属文,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因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所以当时人又称张翰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而归。年五十七卒。著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东皋,音dōng gāo,指水边向阳的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三国·魏·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於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晋·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舒啸,亦作“舒歗”,音shū xiào,犹长啸。放声歌啸。唐·储光羲 《题崔山人别业》诗:“东岭或舒啸,北窗时讨论。”啸,一种歌吟方式。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历史上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之啸最为著名。

西畴,音xī chóu,西面的田畴。泛指田地。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畴。”宋·陆游《遣兴》诗:“老病岂堪常作客,梦寻归路傍西畴。”

柴桑,在此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县,故称。清·钱谦益《吴封君七十序》:“指娄水为浔阳,即家园为庐阜,饮柴桑之酒,一觞独进;鼓少文之琴,众山皆响。”陈三立《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柴桑漉酒巾。”

《七录》,释义:1、书名。南朝·梁·阮孝绪撰,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2、宋代郑寅所著藏书目录《郑氏书目》的别称。郑寅(?—1237),字子敬,一作承敬,号肯亭。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南宋藏书家。郑侨子。以父任补官。知漳州,尚书左司郎中、宝章阁学士。有《包蒙》、《中兴纶言集》。一生所积图书甚富,据《澹生堂藏书训》称:“邯郸李淑献臣所藏图书十六类,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一万三千三百八十六卷。莆田郑子敬所藏卷帙,不减于李淑。”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载:“《郑氏书目》七卷,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博闻强记,多识典故。”本条诗话的《七录》应该指《郑氏书目》。

别集,音bié jí,指个人的著作汇编。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苏轼的《东坡七集》等,都属于别集。本条诗话中的别集则代指个人收藏书籍的目录。“《七录》异时标别集,竟应题作郑兰州。”意思是,假如《郑氏书目》在不同的时候再出新的版本,作者题名就应该是郑王臣了。”借用宋代莆田人郑寅之事,称颂今日莆田人郑王臣雅好藏书之举。

舡,音chuán,意思是“船”。《增韵》:舽舡,吴船名。舡(船),也是罕见姓氏。今上海、贵州之三都、云南之泸水、山西之运城等地有分布。《姓氏考略》注云:“或主船之官,司空之后。以职为氏。”

(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随园诗话》(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