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复盘 ——记于开学第一周

       如何从25年未曾间断的学生身份迅速变为一名教师,是我自实习以来就一直努力在做的尝试,这其中的转变既包括实在身份的转变,更包括思维观念、行动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的转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转变好似破茧,艰难而又漫长。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之下,充满理想的教育理论略显苍白,但并非无力。相反,它给予我以行动的方向,告诉我:教育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开学第一课】

       不知何时开始,开学第一课风靡全国,自上到下都开始了基于区域、基于学校开学第一课的实践探索。之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第一课好比一个仪式,既是从假期到开学的开始,更象征着一种身份的蜕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同样也在思考我的历史课又应该从何开始,如何开始呢?按照教学进度计划,教师应该完成第一课的授课任务,但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历史的七年级学生,和突然换了历史老师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突然开始正式上课,未免显得过于仓促。因此,我基于学生情况,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第一步就是历史课课规的确定。首先,我分别从学习、作业、考试、自学和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要求。其次,针对这五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规则。最后,基于学生的自主报名,确定了历史课的课代表。很遗憾的是,由于我是中途接班,对于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所以在课规的确定过程中,主要是由我一个人完成,而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未免显得有些过于专制。

       在明确了课堂要求之后,正式开始了历史课。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第一环节应该从哪开始,是历史中考的要求,还是学习方法的介绍?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恐怕这两个方面都不足以引起我的兴趣。开学第一课就讲中考,未免过于应试导向;如果仅仅从我的经验来谈学习方法,毕竟学生情况各不相同,也偏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后,我决定从历史的概念着手,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关于“历史”的概念纷繁复杂,不仅一节课讲不完,而且学生也不喜欢听。因此,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我选择了从身边的历史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具有历史痕迹的事物,再去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点,然后采用“拆词”的方法,分别将“历史”一词的中文和英文进行拆分,并请同学提炼“历史”一词概念的关键和核心要素,由此也帮助了正处于形象记忆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理解历史。针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年历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这种方法不太实用。我则是将自己作为素材,结合我家的三张老照片,讲述了爷爷、爸爸和我三代的成长故事(如图1)。一方面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新老师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具体的人物故事深化大家对于历史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我希望能引导同学们摒弃固有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之类的认知,进而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存在(如图2)。这一点的启发来源于我本科期间阅读的一本书《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其书作者贺萧尝试采用重构的方法,从难以分辨的下属声音中探寻妓女群体有关的各种话语的文字,这种“后现代史学”的叙事方法也使我从中受益。在对于历史的概念进行解析后,我分别从考试之用、行动之用和现实之用三个角度阐释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从大方面向同学解释历史学系的必要性后,接下来就是回归课程本身,首先是利用历史时间轴,帮助七年级和八年级同学建构对于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的整体认知;其次,播放一段视频,呈现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最后,回归书本,认识这学期要学习的单元和课程组成。正如课程结语所说,我希望历史课不是我的历史,而是我们的历史课,即师生共同创造的历史课。希望虽好,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日常教学】

      如果说开学第一课是历史课的启趣,那么常规课则是历史课的日常。这个学期,我所负责的是八年级的四个班级,课时较多,且班情差异较大。尽管在假期已经准备了一些课程的内容,但是在接触学生后,仍然需要对于课程进行不断的修改,以适应他们的学习基础。因为有前期课规的制定,再加上八年级学生的年纪较大,所以四个班级的课堂纪律保持良好,那么接下来主要就是教学的问题。正如“教学”一词,其既包含了教师的教,也包含了学生的学。如何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的课堂,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万里长征的研究课题,道长且艰。尽管我会在多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但是仍然存在全班沉默的现象;尽管我很希望学生能主动发言,但是经常都是通过我点名学生的方式;尽管我很希望学生能多多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往往都是那几个活跃的同学参与……类似的问题太多,以前很多都是在书本上看到,并不以为然,只有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才有着“当事人”的体悟。           通过这几节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例如,对于教学进度的把握尺度不足。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太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学生,却忽视重难点的区分;再比如,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我在教学中却总出现了过于程式化的倾向,忽视了对于学生思考的拓展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比如,作业设计的部分偏向常规练习册的布置,如何立足于单元创新作业形式,实现分层设计,也是我需要不断提高的地方。

【师生关系】

      在接班之前,已经听闻我教的班级学习基础很差,且上课纪律很差。为此,在上课之前,心里忐忑不安,异常焦虑,脑海里每天盘旋着“我该怎么去教这些班?”、“他们上课不听怎么办?”、“考试倒数我怎么办?”诸类问题。但是当真正走进班级,与这些学生接触后,才知道我的浅薄,亦是成人的固有偏见。尽管个体学生的学习基础,每个班的学习氛围存在差异,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着这个年纪固有的天真,也有着对学习成绩的自卑,还有着想要引人注目的心理。在强调课堂纪律和奖惩规则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鲜少做出违规的事情,而个别忘记带书,忘记带作业的同学也自愿接受惩罚,这使得我非常惊讶,当然如何将这种奖惩规则进行长效化管理,而不是学生的一时兴起,则需要我继续思考和行动。

       有一位使我印象很深刻的学生,在上课之前班主任就告诉我他是班级重点的问题学生,因而上课的时候他也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讲闲话、跷二郎腿、转笔是他上课常有的状态。对于这种行为,我一开始会走到他面前,命令他把腿放下来,并且给他以警告。但是发现这种警告的效果只能持续几分钟,我一离开他又开始把腿跷起来。偶然间在上课巡视期间,我发现他的腿有一大块擦伤,上面擦满了紫巩,我心里也在琢磨“他跷二郎腿会不会和他腿受伤有关系?”,于是我在学生完成题目间隙,走到他面前,低下身跟他说:“首先,老师要跟你道歉,在没有看到你腿受伤的情况下,强行把你腿打下来,这是老师的错。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站在讲台上,你随意翘个二郎腿,不仅不尊重老师,而且样子也不美观,对你伤口的回复也不利。这样的话,老师给你一个特权,允许你把腿伸出来,我们看看能不能做到坚持一节课不跷二郎腿?”他当时没有说话,只是点了个头。再然后,等同学都完成题目了,我又点名让他回答。在他找了半天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我绕到他身边悄悄给他指出了书本,最后他成功回答出来了,随即我就让课代表给他课堂表现进行加分。在这一节课中,我邀请他回答了2次问题,在第一次我帮助他之后,第二次是由他自己独立完成了问题,而且一节课没有再跷二郎腿。课程结束之后,我又单独给予他口头表扬,分发了一个小面包。接下来他又会如何表现,我也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这件事情,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待有色眼镜看学生的道理。

       开学的第一周已然进入了忙碌的节奏之中,培训、上课、作业和事务喷涌而来,未能及时调整好节奏,失于阅读记录,失于教学反思,失于运动休闲,失于和亲友联系,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暑假期间,我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100种可能》一书,其在后记中写道:“教育的100种可能更多的是使学生成为善良、正直、勤劳、智慧的普通劳动者的可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日后的工作中,难免因琐事而烦闷,因人情而纠结,因成绩而焦虑,但也希望自己因种种事情而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时记住这一句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复盘 ——记于开学第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