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和 ||妄念不念

妄念,就是一个人挥之不去,却又必须依靠他人才能实现的愿望。

听过几百集《冬吴相对论》,这句话记得最清楚。

这个定义简单明了,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男青年单相思,恋上了女神,明知道不可能,却为她朝思暮想,牵肠挂肚。

机关干部想提拔,全凭领导一句话,从此,领导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成为他揣摩研究的对象。

家长想让孩子学习好,陪作业、报辅导班、找家教,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结果成绩也没提高几分。

股民想发财,每天紧盯大盘,看行情、找信息、扫听内幕,股市上的任何变动都牵动他的喜怒哀乐。

夫妻吵架,每个人都在想“你应该怎样怎样”,或者“你要不怎样,我就不怎样”,结果谁也没怎样,架越吵越厉害。

……

基本上,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妄念,来自于自己有一个目标,却要靠别人来实现。

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多人也明白,但是遇到事情,总是不知不觉陷进去,困在里面出不来。

《圆觉经》中有四句话,告诉我们如何应对妄念:“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是面对妄念的四个层次。我以我粗浅的认知,说一下对这四句话的理解。

第一层:“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平常心如止水,不起妄念,凡事向内求,不向外攀缘。遇到事情,能很快的分辨哪些是我能控制的,哪些不是,然后只关注自己这一部分,对外界控制的不去多想,也不起情绪。这要靠日常修为,不断磨练心性,功夫下在平时。正念就是修炼此道很好的方法。

第二层:“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第一层是比较理想的境界,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心如止水,对别人完全没有期待呢。因此,第二层是说,当你内心起了妄念,有了对别人、别事的想法和欲念,也不要着急,更不要刻意去“息灭”,先承认这一点,把它接纳下来。这也是心理咨询的理念,先接纳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要避而不谈,更不要强行压制。有就是有,看到就好,当你能“看”,就有了“见”,就可以不被着这个“念”带走,从而抽身出来,以客观的态度观察。

第三层:“住妄想境,不加了之”。在第二层,我们处在了“静观”妄想的境地,我们察觉到了头脑中有欲念,现在没有被带走,这就叫“住妄想境”。接下来怎么做呢,“不加了之”,就是不要去想象这个欲念会带来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诸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等,都是外在的“相”,都是人的想法产生的。当我们头脑中有了欲念,我们自然就会想象,单相思的人会想象女神投入他的怀抱,炒股的人会想象他腰缠万贯香车宝马,干部会想象当上了这“长”那“长”,家长会想象孩子门门都考100分……这些都是“相”。包括我们身处的这个“妄想境”,如果你总想它是什么,你一想象这些情境,心就偏了,又被带走了。有“念”很正常,但不要去想象,那些都是虚幻。

第四层:“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是最高的一层,也是最难理解的,我说不好,也做不到。佛家认为,我们的心总是处在有与无、真与假等相对之中,其实,这都是分别心在作怪,世上本来没有有无、真假。“不辨真实”,就是不要去分别这个是真,那个是假。一切都不可得,真即假,假即真,更无圣凡之别,一切一切都融归自己,无在无不在。到了这样境界,就不必要自寻烦恼,不要再自问这个或那个对不对了。

以上是应对妄念的四个层次。关于消除妄念,《圆觉经》也有一句话:“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句就好理解了:当你知道那是妄念的时候,它就已经离开你了,不用再寻找别的方法;离开妄念即是觉醒,没有渐次早晚之分。由此可见,“觉”很重要。

事实上,我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心中不静,最近对一个人、一些事心生“妄念”。但我“觉”到了,因此才有以上感想。读过这几句话,写下这一段文之后,我已经明了如何不念这个“妄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逸和 ||妄念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