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唠唠|《解密Instagram》读后感

- 书籍背景

全书由一位记者(莎拉·弗莱尔)整理,她在前言里写,“如果本书有滤镜,那只是我个人的滤镜”,也就是本书已经是尽力基于客观事实,整理出来的产品发展历程。
可以带着轻松的心去读,可以知道各个阶段,创始人是如何以及为何做出了这样的产品发展决策。

- 本文脉络

全文分五个部分,合计2331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Instagram,让大家有个对Ins的简单概念,用没用过产品都可以在心中有个初步的产品形象。
第二部分是关于创始人。Ins这款产品在创始人离职前,极大程度都是由创始人掌舵的。所以产品的发展和创始人的决策息息相关。了解创始人的价值观等于了解了85%的Ins。
第三部分是我们生活中Ins的痕迹。
第四部分是我与Instagram。
第五部分是小结。

PS. 有许多引用,都以引用段落形式呈现了。

一、Instagram

定位

Instagram之所以能够走红,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他人生活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去看看与自己不同的生活。

它在初期,是致力于提供“创造优质内容的平台”,关于优质内容,它也是有标准的——它应该是通往他人趣味生活的一扇窗户。

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Facebook是关于友谊的,Twitter是关于意见的,Instagram则是关于体验的。

二、创始人

初始是两位合伙人——斯特罗姆和克里格。

斯特罗姆善于与人交际,所以周旋在投资者和媒体之间,同时把控着产品的外观和质感。
克里格则安居幕后,忙着解决各种各样复杂的程序问题,以支持Instagram更好地发展。

承担“面向大众”责任的,主要是斯特罗姆,书里也以他的决策为主线,书写了产品的进程。可以看到他的许多坚持和挣扎,接受和改变。
另一位是克里格,书里对他的介绍大多是集中在产品的初期,后面的篇幅几乎没出现过他。

//克里格//
书里提到他靠策略式递进,让父母觉得自己是深思熟虑做出的创业决定,这个处理方法真可爱。

克里格每次都会依靠强烈的直觉来做重要决定。但当他试图得到他人支持的时候,他又很讲究策略。

//斯特罗姆//
他一直在做抗衡,不妥协。
他想通过产品带给用户的是激发创造力+发现美。他为了鼓励创作还坚持了一件事,就是不开发转发键。开发转发键会怎么样?那样子人们就不自己创作了,因为获得关注太容易了。

如果增加了转发的功能,那么Instagram推荐并展示优质内容的力量就会被削弱。
因为当人们可以将其他用户的内容转发到自己的页面后,他们就不再有动力去创造那些耗时耗力的创意作品了。

以下再多说一些Ins的坚持:

1.Ins拒绝向Facebook学习的
  1. 推广策略,比如向用户推送过多的通知和邮件
  2. Facebook鼓吹“规模”——花更少的精力,服务更多的用户

最主要的,(扎克伯格)还是劝他(斯特罗姆)不要再执着于对质量的微观管理。

  1. Facebook已经变成了一个泥潭,里面充斥着由专业人士制作、诱导点击的视频内容
2.Ins在努力做的

首先,弄清自己正在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去解决它。

书中用不同的描述方式,重复上面两句话,让我再摘抄一种给大家看看。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待解决的问题本身通常就是错的。

对应第一句。

复杂的技术不一定会让事物变得更好。

对应第二句。

3.Ins重复强调的一些标准、初衷
  • 他希望这款应用以设计精美、简洁易用和内容质量高而闻名。
  • 你应该抓住机会,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应当能够发展,并取得很大的价值,接着再用这些东西来回报社会。

我很佩服他“不做什么”的清晰。因为这个“说不”,会让我觉得他很有力量。

三、生活中Ins的痕迹

现在日常的很多习惯,都有Ins带来的痕迹。

  • 标签
    标签是Ins“发明”的。

克里斯·梅西纳是Instagram的技术人员,同时是Instagram的第19个用户,以及#标签的发明人。

  • 滤镜
    斯特罗姆的女友提议

如果人们上传之前要用其他程序来加滤镜,为什么不让他们在自己的程序里就可以用呢?

好的。照片应用中增加滤镜有了。

  • 方形照片

之前从别人那里学到——方型可以让照片有逼格。生活中曾实际观察周围的例子(朋友圈),也的确有人这么做,直观上的确有好看的感觉。看了书知道了原来是Ins开创的。

大多数人想拍的东西都不止6秒钟。但Vine的6秒限制会带来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活动,正如Instagram的方形照片和Twitter的140字的字数限制那样。

  • 简洁声明

此更新包含一些错误修复和性能提升

如果你看见性能的更新说明,是这么简洁,那可能是Ins开的头。

以上的种种都说明了Ins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墙内外)。

他们至少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正如透视技术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建筑一样。

四、和产品的关系——我不是留存用户

我不用Instagram、Facebook。一来是翻墙麻烦,二是我没有决定塑造什么形象,如果我要记录生活给自己看,那微信+设置私密已经满足我的需求了。我还是非常懒得经营。和Facebook的接触只有实习的时候要找APP开发者,注册然后被封号,注册然后被封号。gu(韩语)。

● 他们期待这些照片或影像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是谁,或是自己期望成为什么样子。
● 用户想通过和他人互动,用互相点赞留言这样的方式,来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拓宽自己的人脉,或是建立自己的品牌。

五、小结

Facebook和Instagram的发展,没有什么该不该。
在我看来,Facebook和Ins根本就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的产品。当时扎克伯格收购Ins,就是怕这个反方向发展过大,吃了自己。事实证明他也是对的,在Facebook表面扶持实际打压下,Ins也在六年就破十亿用户的大关了。
从创始人理念来说,有人会谴责扎克伯格“重发展”的策略太“没人性”了,但是到了某个位置总会身不由己。
至于说到斯特罗姆,还真是满满艺术家气息啊。难怪初期人们都被他的魅力吸引,要投资他,但是不看好他的产品。他也是很厉害,这么优雅的理念,竟然能被他贯彻到商业产品中,维持发展到十亿用户,虽然最后脱手了,但已经真的了不起了。

书里有段用户对Ins的评价,我用自己的语言场景化一下。

人们也感受到他的诚意,即使对Facebook侵犯用户隐私的谩骂铺天盖地,但是Ins仍是净土。用户:我骂骂骂,骂骂骂,喔,Ins啊,你走,下一个,骂骂骂,骂骂骂。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便唠唠|《解密Instagram》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