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50」我做家教的经历,谈“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读初高中时,从来没上过任何辅导班,包括教师私人的一些补课班,一方面是家里经济拮据,父母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成绩还可以。

那会智能手机也不像现在这样普遍,读高中三年,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初中时买的电脑放在村里的老家),仅有一个小电视,只有几个台有信号。后来买了一个MP4,用来听听歌,那会我们高考是不考听力的,所以也不用考虑听力的问题。现在回忆起来,我的高中时代几乎没有什么电子设备可以辅助我学习,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看书做题,有不会的就问老师问其他同学,都能解决。

后来读大学低年级时,就经常出去做家教赚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小小地开了眼界。不知道是时代进步了,还是大城市更加潮流,我家教的小朋友不管初高中都有智能手机,平时也会带着去学校。有几户家庭能看出来条件相对不好,但孩子也配有手机。这一点是最让我迷惑的,毕竟我自己高中没用过,总感觉带着手机容易影响学习,而且没什么用,虽说网络上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但高考就那些范围,我相信书上都有,把课本和练习题吃透了就够了,要说名师的讲课,虽然可能讲得好,但是学校的老师毕竟更了解你的情况,更有针对性,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即时地响应,还可以省去搜索的时间。

时间长了,我就发现,没有手机还真不行,因为,老师要用微信QQ发作业发答案,发通知之类的,期末考试的答卷、成绩、排名、细致到每一科的排名进步退步情况,甚至是每一道题的正确率都可以在一个小小的App上看到,甚至不需要App,只需要一个订阅号或者小程序。科技的发展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大城市尤为明显。

我很羡慕我家教的小朋友,因为我发现他们大多有两个左右的兴趣爱好是从小学到大的,画画、钢琴、架子鼓、乒乓球……各种各样。我小学毕业时学了一个月的素描,一个月400,之后就没有再去了,因为没钱没时间,现在看到很多小朋友有各种特长就非常羡慕。现在读大学,也不太舍得花钱学东西,那时候想学古筝,试了两个地方的课,最后还是败在了昂贵的费用面前,因为要考虑以后成家,想给自己多攒些钱。不过我自己也想得开,我一点音律都不通,肯定也学不会,倒是可以自学画画,要是不想画,说明也不是真正的喜欢,正好可以省钱。就是有时看到别人弹琴,总是有些羡慕和遗憾。

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家教,都是很花钱的。一般的家庭是承担不了的。我家教过的两个高中的小朋友,能看出来家境非常优渥,可以经常出国旅游,用着大牌的化妆品,吃着进口的水果零食,有时看着朋友圈分享的照片,都觉得像是网红,这里没有贬义,就是想说非常精致,甚至有个家长为了孩子念高中陪读在学校的地铁附近的高端小区租了一套100多平的房子。

家教以外,我了解的一些教授的孩子,很多都在上国际高中,直接考世界名校了,我在读大学之前从来没听过有这样的学校,了解以后看了看一些学习博主的Vlog,这类学校都是全英文授课,学的课程也不全是传统的语数外和文理科,还有一些微积分、经济学之类的,参加的也不是国内的高考。还有一些学生参加的少年班,十几岁就读了大学,跟电影里似地,还有各种各种地竞赛和自主招生,艺术和体育特长。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

让我不由地想到不同家庭的教育资源真实天差地别,好的家庭,可以从小上好的学校,尝试各种兴趣爱好,等选好了可以长期投入,学校教不好,可以请一小时几十上百的家教,重要的考试可以请名师押题专攻,考语言成绩、学习口语可以去培训机构上过万的辅导班。更不必提营养均衡的膳食搭配,方便运动的健身房,不敢说吃穿用度无一不精,但起码是车厘子自由,想吃啥吃啥。在这些物质的支持背后,还有家长的正面的影响,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的家长大多是有学识有素质,社会地位比较高,在这样的家庭重成长出来的孩子成才的几率肯定是要大一些。而且还有一个隐性的影响,就是圈子,有一句话不是说,买房子买的是邻居吗?可能过于夸张,但也充分说明了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之大。

反观那些家庭比较差的学生,辅导班、家教都得家长咬咬牙才能支付得起,还得是初三高三这样的重要年级,吃穿用度也只能保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罢了,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这样用的,但没钱确实会影响家庭氛围,没钱容易让人急躁,压力大,斤斤计较,这样的心理状态难免会感染孩子,而且没钱很大程度上是和文化程度低、见识短浅和懒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程度低意味着辅导不了孩子,见识短浅意味着只会让孩子努力学,不会给孩子审时度势地把握大方向,也无法给孩子找其他的出路,比如说孩子的艺术天分高,可以参加艺考,懒惰就不用提了,想要考好大学,那是要下狠功夫的。

最可怕的一点是上学这件事,一步迟步步迟,不说小学,初中学不好,意味着不能上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中学,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又下降了许多。一个好大学的毕业证往往是你工作的敲门砖,虽然不是绝对,但好大学毕业总是相对容易去好的平台再进一步锻炼能力,就我看到的,一些诸如腾讯、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大厂以及其他好的企业都会要求是985的本或本硕。

说实话,我举的例子不算极端的。毕竟一些很偏远的地区甚至有上不了学的。但是这也足以看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的后果,家庭对于升学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很少人才能挣脱出来。回忆起来,我自己的情况应该算比较苦的,读高中时,我爸妈在学校附近租着一个很破旧的院子,一年的房租大概5000,没有暖气,冬天的时候格外难熬,烧着煤炭,也不舍得用好煤炭,气味非常呛,那时候长期闻根本没感觉,现在回家一闻到就咳嗽,还有就是冬天很冷,回来写作业的时候也不脱厚外套,脚边开着电暖气,手要不停地写,不然会很僵。那会一周只能吃一两顿肉菜,都是鸡肉和猪肉。从来没有出去饭店吃过,特别想吃鱼香肉丝,家里做的不是那个味道,馋了好久,我爸去饭店打包了一份回来,18块钱一盆。那会舍得买的蔬菜水果种类也很少,调料也少,饭菜的味道翻来覆去只有那几样。一直到大学,我才吃到了海鲜和牛羊肉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高中三年,我穿了三年的校服,其他衣服寥寥无几,一件500块钱的羽绒服从高二穿到了研二,整整七年,七年间,我过年只买过三次新衣服。高中年纪小,啥也不懂,只会学习,从来没用过任何洗面奶和护肤品之类的,高中毕业,在柜台买了第一套护肤品,记不太清牌子了,大约150吧。上了大学,自己摸索着开了网银,学会了网上购物以后,才开始慢慢地买化妆品,现在回想起来,比较后悔的是一直没涂防晒,清洁也不到位,还好年轻,没有留下太多后遗症。

要说苦吧,听起来确实挺苦的,估计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小朋友根本想象不到这种生活是什么样子,但是比起那些更困难家庭的小孩来说,我无疑是非常幸福的了。那会见识的东西少,欲望也少,所以一些小小的幸福就觉得很快乐。为了补脑,我爸会给我买一麻袋的核桃,天天中午砸好给我吃。到周末,我也有零花钱去小吃街买一杯三块钱的奶茶,一块五的灌肠,到了夏天,还可以去吃四块钱的冰粥。平时下午下课,我吃了饭,会去学校的书店和文具店,买五块钱三本的故事会,再买一支荧光笔。那会有人会到班里来卖中性笔芯,估计是自己灌的墨水,特别便宜,五块钱能买100根,当然墨水比一块钱一根的少一些也浅一些,但我特别喜欢那个顺滑的感觉,反正高中用笔特别快,我就会买了屯着。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确幸,让我觉得很开心。

我印象中,高中那会非常刻苦,我不玩手机电脑,不看电视,也几乎不逛街,也没有看过电影,从早上六点上早课到晚上十二点睡觉,所有的时间除了吃饭休息上厕所,我几乎都在学习,而且那会真的非常珍惜时间,一开始我下课喜欢去上厕所,其实也没喝水,就是养成习惯了,总想去,后来看到有同学下课不上厕所,还在学习,我就强迫着自己改掉了这个习惯,除非必要,下课就不去上厕所,坐在位子上学习。这门课学累了,就换另一门,那会真是有数不完的精力,一遍遍做题,背单词,默写古诗词,一遍遍地查缺补漏。

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决心呢?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这样的体会确实如老师所说一辈子都不会有了,现在的我,总会找理由让自己休息,也开始看视频看小说,不会再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了。精力不够,也没有那么大的动力了。想想那时候那么拼命,就是想要成绩好,其实那时候对好大学的印象根本不全面,只知道好大学分数高,所以我要努力学,拿高分,提高自己的排名,高中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把一个需要准备三年的极其重要的考试所需的任务拆分到了一次次的月考模考中,考试,排名,改错,补充,再考试,循环往复,也不觉得时间漫长而辛苦了。

幸运地是,我最后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也慢慢地成长为今天的样子,我学习、参加社团,兼职、攒钱、理财,健身、旅游,谈恋爱,丰富着我不曾有过的体验,也相信自己会继续努力工作,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在都提“寒门再难出贵子”,确实,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学校也越来越多要求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手机和电脑成为了必备工具,家庭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寒门学子想考上好的学校改变命运也变得更加困难。但是,“难”意味着还有希望,只要有机会,就应该牢牢抓住,绝不放弃。只有一代代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才能让整个国家变得更好,不要因为“难”而堕落,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制度上,不管有多难,你可以走得慢,但是不要后退。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50」我做家教的经历,谈“寒门再难出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