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13天。
今天分享《毛毛》,《毛毛》是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代表作,需要时再取出来,曾荣获德国青少年图书奖等12项国际国内大奖,被译作39种言,是一部能同时感动孩子和大人的经典之作,自出版起30多年畅销不衰,仅在日本就狂销1000万册。
米切尔或许大家并不这么熟悉,但他在欧洲的儿童文学界赫赫有名,在德国,他更是被亲切地称为“幻想国王”。小时候的米切尔很喜欢听马戏团的人讲故事,因为他们走南闯北经历丰富,可他不知道把这些听来的东西和谁分享。母亲扛着养活一家人的重担,节省时间不就是为了干自己喜欢的事吗。
他只能将它们都写出来,米切尔的父亲埃德加·恩德是声名卓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尽管米切尔看不懂那些画,但是那些充满幻想色彩的佳作还是给年幼的米切尔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飞上天空的渔船和羽毛做成的桨,破碎的钢琴和倒悬的池塘,这些奇妙的东西让米切尔浮想联翩,沉迷其中。
有时候,他看着图画上骑着巨龟的人物,追问父亲这幅画到底是什么意思。爸爸都会耐心地讲解,这些都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的创作灵感的来源。成年后的米切尔开始为歌舞剧团写剧本,为电台写影评。
有一天,朋友请米切尔为一本连环画写脚本。他思如泉涌,几个月后,一部长篇儿童小说诞生了,但直到第十四次投稿,她很会倾听。自此,米切尔的幻想小说之路正式开启,不久后,使他名满天下的作品《毛毛》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相继问世。让他成为了德国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
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米切尔的作品被大多数人说是儿童文学。他也被贴上了儿童文学作家的标签,但是他从来都不承认。他说,“儿童和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我认为把文学划分为成年文学和儿童文学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儿童和成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人们只是臆想给儿童创造一个儿童文学的保护区。可是信息的洪流像奔腾的海水,冲刷着孩子的世界,保护区在它面前,像掉在岩石上的玻璃碎得一塌糊涂。
我们只有像米切尔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面镜子,审视自己生活的世界,思考行走的意义,才有可能让儿童得到保护。毕竟真正的温室是不存在的,而最好的抵抗其实是来自孩子自身。
米切尔一直认为,人必须在自己的存在中同时领悟,筹划,构建自己的存在。即诗意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丽。所以他在小说中反驳了人们所认为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用幻想的手法指出了现代人错误的时间观念,揭示了人类面对“虚无”的挣扎和自救。
反面人物灰先生的价值是在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看人们做出什么成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得到了什么。只要在这些方面比人强,其他的像友谊,爱情,荣誉等等都会从天而降。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
灰先生个个巧舌如簧,哄骗他人的技巧其实很简单。一手拿名,一手获利,时间在灰先生这儿变成了一种物质主义的计量工具,他们的方法虽然简单却屡试不爽。因为他们切中了人的要害,那就是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对名利二字的顶礼膜拜。
人人都说灰先生坏,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人们内心没对生活产生动摇与怀疑,灰先生是无法哄骗他们在时间银行里存入时间的。而人类内心一旦有所动摇,灰先生就会乘虚而入。
所以,当理发师弗西想象自己过上海报上那种,显耀奢侈的生活时,灰先生就出现了,并且用惊人的时间数字征服了他。他开始在时间银行储蓄时间,从此只把赚钱看作生活的唯一,把理发时间从半小时缩减成15分钟,不再享受与客人聊天交流的乐趣。
为了节省时间,他抛弃了母亲、心爱的女友和朋友,也不再有精神生活。泥瓦匠尼克拉为了多挣钱,他每天也像魔鬼一样快速地干活,哪怕看见盖房子的灰浆里,掺了太多的沙子,也违背良心继续工作。
然而,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人类自身却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人们盲目地忙碌着,却丢失了真正的快乐。尼诺把酒馆改成便利店后,一天24小时都站在收银台不停地收银,钱是越挣越多,但和老顾客在酒馆里聊天的日子再也没有了。而弗西也变得越来越神经质,越来越不安。他感到很奇怪,除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好像一无所有了。
这些拼命节省时间的人,穿得更体面,钱挣得更多。但他们却是阴郁的,疲倦的,痛苦的,眼神也是冷漠的。可怕的是,除了毛毛之外,没有人意识到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自己已经患病。在“效率至上,金钱至上”的口号的煽动下,人们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生存在世上的价值。
除了无止境地占有物质财富外,人们在精神上已经一无所有了。在乏味的生活,单调的工作和人与人冷漠的相处中。亲情、友情、爱情、人性、道德、良心全都丧失殆尽。
人们已经陷入了“虚无”的不治之症中,而这种病正是灰先生给人类下的毒,叫“百无聊赖”。“百无聊赖”正是人们盲目追求名利所带来的困境。只要人一直追求物质财富,就会屈服于时间,沦为时间的奴隶,成为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在日夜忙碌的旋转中,逐渐失去生命本来的面目。所以米切尔怀着对人类未来的祝福,给小说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
毛毛作为人类救赎使者,以及对生命本真不懈追求的象征,与灰先生展开了斗智斗勇。当灰先生用玩具收买毛毛时,她只用一句话就把灰先生打败了。她说,难道没有人爱过你吗?
这句话点中了灰先生的死穴。因为他没有精神世界,不懂什么是爱,所以他思考这个问题就崩溃了。在毛毛面前暴露了组织的秘密,为毛毛最终战胜灰先生做了铺垫。
因此,米切尔想通过《毛毛》告诉我们,心灵是用来感受时间的。凡是没有用心感受的时间就已经失去了。机械化的生活,物质化的享受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都退出了生活,那么人们就会沦陷在“虚无”的泥沼当中,无法自拔。
要知道,人类的存在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扯到意义,而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不仅全释了一个不同于《寻找时间的人》中的时间概念,还为我们展现了模糊和清晰这一对反义词所带来的文学思考。
最能体现这对反义词的正是主人公毛毛。她是一个不确定年龄,又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小姑娘。邻居对她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那个小孩大概叫毛毛,她就像从平地里冒出来的小姑娘。尽管米切尔对于毛毛的交代含糊不清,却把她的性格塑造得十分立体。
毛毛是善良的,她接纳所有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富人还是穷人,甚至还和其他人眼中,不太正常的老人贝波成了朋友。毛毛善于倾听,总是有很多人去找她,毛毛就像上帝,只要坐在那里专心,充满同情地倾听,就能解决别人的问题。毛毛又是勇于奉献的。当人们陷入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膏盲状态时,是毛毛挺身而出,不顾安危往返于现实世界,和时间老人的世界,最终解救了人类。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应该是立体的,至少应该是直观的。可米切尔却反其道而行,告诉了我们,哪怕只有一个模糊的外在形象,也可以让毛毛这个人物永远地存在于读者心中,无形中也印证了那句话,崇高的精神会战胜面貌留在人们心中。
除此之外,在时间这个宏大主题的表现形式上,米切尔用的也是从模糊走向清晰的处理方式,时间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关于时间的认识也是模糊的,就像书里的描述一样,有一个巨大但却十分平常的秘密,人人都分享它,认识它。可是自古以来,却很少有人想到它,大多数人都随便接受了它,可丝毫不感到惊奇。
这个秘密就是时间,但米切尔却把时间给我们分解成了一个个鲜明而又具体的形象。时间盗贼,时间银行,时间发源地,时间管理员,时间花等等。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对时间花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震撼。
当星摆慢慢地越来越靠近池边时,一朵硕大的花蕾从黑水中浮现出来,摆针越靠近池边,花开得越大,直到完全开放,躺在水面上为止。可当摆针又慢慢地摆回去,离开池边时,那朵美丽的花竟然开始凋谢了。花瓣一片接一片地脱落并沉入水底,当摆针摆到黑水池中央时,那朵花就消失了。但在一瞬间,另一朵花蕾开始从对面池边的黑水中升了起来。
这是对时间的诠释,更是对生命过程的阐释。一片片花瓣的凋谢和再生,正是对时间以及生命的清晰表达,目睹这动人的一幕,我们怎能不幡然醒悟呢。不仅要珍惜时间,还要让生命更精彩。
在这本书的最后,米切尔还写了一篇“作者简短附记”,把这个故事归为一个神秘旅客讲述出来的,并且借他之口说了一句话。
这个故事好像已经发生过,也可能会在未来发生。这似乎是在警醒我们,说不定有一天灰先生会卷土重来,也许这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不难在书中看出,米切尔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
比如对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学”的忧虑,如何在赠与一个人虚荣的同时,毁灭他的内心。看灰先生对毛毛的朋友吉吉所做的事情就知道了。吉吉在灰先生的“帮助”下,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飞行在世界各地做巡回演出,可这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满脑袋都是故事,身强力壮的吉吉,而是脑中空空如也,再也编不出故事,甚至失去了健康,只能靠小药片维持精神的稳定。
我们以为成功就是过上功成名就的生活,所以一直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期望早日达成目标。但米切尔却在书中探讨了另一种可能,让生活慢下来。贝波扫大街的时候,越急着扫完,就越觉得没有尽头。放下焦虑只顾眼前的慢慢扫,反而不知不觉就扫完了。
除了欲速则不达,《毛毛》还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当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逐渐迷失,忘却初心时,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灰先生,这也给了家长一个反思,当我们试图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时候灰先生,让孩子们提防灰先生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已不知不觉做了“灰先生”呢。
我们最初都是毛毛,但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灰先生。我们最后还能变回毛毛吗?这个问题需要自己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