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一本经典的表达书籍——《金字塔原理》。

一个“金字塔原理”的案例

相信很多人听过这一句话:一个行业中,最会表达的人,往往会获得最大的红利。

我们能想到的商界大佬,几乎每个人都口若悬河,舌绽莲花,很少有表达能力差的。

比如,平常人办企业,提到目标愿景,大多只会强调“长久生存”、“永续经营”,以此表达对企业的美好祝愿。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去问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他却会说:我们要发展102年。

为什么呢?因为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102年意味着它将纵贯20-22三个世纪。这个表达显然比一般的回答更有深意,让人觉得更有意思,更容易接受。表达的背后,就是马云洞悉时代背景,深挖企业发展逻辑的结果。

相反,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也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问题,说出的话,容易让人听不懂。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写了文章没有条理性,让人读不下去,又或者是写了文章缺乏逻辑性,思路混乱不清。这其中问题关键就在于“逻辑”。

如果说你身上也有这样的问题,那要如何表达,才能让我们也变得充满逻辑,让人信服呢?这就是今天这本《金字塔原理》要解决的问题!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介绍了一种在文章中能够清楚的展现逻辑思路的有效办法。可以说掌握了金字塔原理,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够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不管你是公司高管还是中层主管,又或者是基层职员,只要你需要写作,需要表达,学习《金字塔原理》就能够让你受益匪浅。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是训练思考表达呈现逻辑性的实用宝典,不仅是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还常年名列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前茅。大部分有关写作的书籍里面都没有谈到逻辑思路的问题,少数几本涉及逻辑思路的书籍往往也只是泛泛的谈到了要有逻辑性之类的东西。而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在写作中如何有效解决逻辑性的问题,让表达效果更理想。

这本书的作者是巴巴拉明托,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是麦肯Ⅴ锡公司第一位女咨询顾问。她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期间总结出了一套可以有效解决写作思路不清晰问题的理论,也就是金字塔原理。

她认为条理清晰的文章都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而条理不清晰的文章肯定没有金字塔结构。曾经为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企业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讲授金字塔原理四十余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她最擅长的技能,便是职场的表达技能。

这本《金字塔原理》是她从业30多年的思维精华,也是每一位职场新人的必读书目之一,帮人们有效应对各种场合,清晰而顺畅而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我将从3个角度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金字塔原理到底是什么?以及金字塔原理的结构和构建方式。

第二:第二个重点内容是逻辑顺序的分类以及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第三:如何运用金字塔原理,展示我们的思维成果。

说第一个:

金字塔原理是什么?结构化的思维工具

先说说金字塔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金字塔原理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工具,它能把我们的思想变得更有层次,更容易让别人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这样说或许有些抽象,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

一位太太正在做家务,突然发现家里少了不少东西,便让先生去买。

先生赶忙换上鞋子,太太的“购物清单”便脱口而出:薯片、水杯、酱油、可乐、小葱、洗衣粉…

还不等太太念完,先生求饶地喊到:打住打住!可别再说了,再多我也记不住。

太太马上抱怨起来:这才五六样呢,有什么记不住的!我每次去超市,可得买十几二十种!瞧你这破记性!就这样,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但是,我们认真想想,太太的一连串清单,真的有那么难记吗?

乍看之下,也许你会觉得:是有些难,这么些东西,估计只有像太太那样,经常逛超市购物的人能记清楚。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归类”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记住需要买的这些东西。比如这个清单中,零食类有:薯片、可乐;日杂类有:洗衣粉、水杯、酱油;还有个生鲜类:小葱。

你看,六种物品被分为三类,是不是会更容易记忆?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实际运用,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给“清单”上物品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构件“金字塔”的过程,从最开始的结论“要买东西”,再到“所需物品的类型”,最后到“具体的物品”。

这种层层划分的思维结构,能把我们混乱的思维变得清晰有序,以某种特定的规律排列,就像我们把杂乱的房间收拾一遍,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金字塔原理的结构

那么,金字塔原理为什么这么有用呢?

这源于它本身的结构,这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金字塔的“塔尖”:我们核心的结论。

也就是说,在表达时,金字塔原理习惯把结论和观点放在前面,让听的人能马上抓住重点,知道你要说什么。

比如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常说中心句、中心段;书籍上也有“序言”;一件商品,一个品牌往往会有核心“广告词”,这其实都是“结论先行”,金字塔原理的应用。

因为从脑科学角度来说,人类有一个认知规律:当我们开始一个新的话题,如果先有一个“结论”,大脑会把接下来的内容做一个自动“归因”,以解释前面的结论。

相反,如果没有结论,大脑就会很迷惑,把接下来与话题不符的内容“剔除”,甚至会胡乱地“猜”,也就是脑补,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结论。

著名科学家赫胥黎就曾遇上过这样的错误,有一次他急着赶车,所以他一上出租车,就猛催司机说道:您开快点,我赶时间。

司机一面发动汽车,一面加速,结果赫胥黎还是不断催促。这时司机好像想起什么,问道:先生,您这么着急要去哪里?赫胥黎这才发现:自己没说目的地,而且司机开车的方向也反了。

你看,这就是没有“结论”的下场:没有结论,大脑就缺乏指引,人们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没有方向的,最后的结果只能越来越糟。

接着再说说第二个特点,金字塔的塔身,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整理出的逻辑结构。

我们先解释这两种思维。

所谓横向思维,是对问题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分类概括。而纵向思维,是顺着问题本身,不断深入思考,获得答案。这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全面地思考问题。

比如,我们面临生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该不该给孩子报课外班。

如果用横向思维考虑,可以得到三个应该报班的理由:一是老师方面,孩子最近学习退步,被老师批评;二是孩子的原因:孩子反省自己,很想进步;三是同学的原因:有同学报课外班,成绩有进步,孩子也想跟着一起学。这种把一个问题分为几个不同方面的思考方法,就是横向思维。

当然,也有人喜欢顺着问题去思考:为什么要报班?因为成绩下降了。那么为什么成绩下降呢?因为上课时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在课外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为了增加学习时间,因此需要报班。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模式,就是纵向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横向和纵向,都没有绝对的优劣。恰恰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全面深入的结论,形成完整的“金字塔”结构,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完善自己的思维逻辑。

构建金字塔的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金字塔原理是什么,以及它的结构,那应该怎样构建并运用金字塔思维呢?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法。

所谓的“自上而下法”就是从金字塔的塔尖,也就是核心观点开始,先运用横向思维进行分类;然后用纵向思维,一层层向下延伸,最终形成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比如我们刚才思考的孩子报班问题:先用横向思维,将孩子报班的问题,分为老师、孩子和同学三个方面,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思考,得到答案,这就是一个完整“自上而下”的过程。

那么什么又是“自下而上法”呢?

其实,就是从金字塔的“宽大的底部”出发,也就是对底层信息用横向思维进行提炼,得出小的结论,然后运用纵向思维,走上“塔顶”,最终总结出一个核心观点。

比如:上级领导给了我们一批销售数据,需要我们对这批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主题报告。我们可以先利用横向思维,分析这批数据的销售额、销售时间、销售渠道等不同维度,这是来自横向思维的考虑。

然后,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批数据的销售额不高、销售时间很短,渠道也不多,就可以利用纵向思维,深挖出报告的核心观点:销售时间不够,渠道不足造成了销售额不高,这个结论,就是我们最终需要的“塔尖”。此时,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个结论,去想办法解决销售问题。

当然,这两种方法的侧重点其实并不一样。自上而下法更多应用口头表达,就像我们进行演讲,都要先抛出一个“主题”,然后扮演“说服者”的角色,将主题从一个点上展开,然后深入挖掘、论证,让听众能够理解自己,相信自己。

而自下而上法经常用于书面。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经常需要面对数量庞大的资料。我们需要更多地去理解,做一个“分析者”,把很多隐藏在复杂信息中的价值点提炼出来,总结成简短有力的观点,辅助人们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实际问题,也许会比刚才所举的例子要复杂得多。但你要相信,只要掌握金字塔原理,不论多难解的问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能够一步步找到解题方法。

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什么是金字塔原理,以及金字塔原理的结构和构建方式。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所谓金字塔原理,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有序。

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的两个结构特点:一是结论先行,让人了解你的主题;二是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结合。

要构建金字塔,有两个方法,分别是“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

你学会了吗?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如何在思考时使用金字塔原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考虑一个问题,做一个决策,总是找不到头绪,感觉摇摆不定,想不清楚?比如,我们面临生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该不该给孩子报课外班。价格不一,参差不齐,环境好的价格贵,老师好的,环境一般。总之选来选去,好几个条件都无法兼顾,最后就是两个字:加钱。

每到这个时候,人总是非常痛苦的,明明答案就在前面,却被困在各种信息的困过,很难脱身。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得到有效结论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金字塔原理。

一般来说,碰到复杂的问题,用金字塔原理进行思考,对信息进行高度概括简化,只要2个步骤。

金字塔思维的第一步:选择思考逻辑,归类各类信息

第一步就是选择思考逻辑,归类各类信息。

所谓思考逻辑,就是我们处理信息的标准。只要有标准,任何信息都能被有规律地整理出来。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逻辑。

第一种是时间逻辑:即按照时间的发展来思考问题。就拿我们刚才孩子报班的例子来说吧,在报辅导之前,我们可以对自己孩子辅导课程的决策做一个费用方面的分析。

报之前,孩子最近学习退步,被老师批评;之中话费一部分钱,孩子很想进步学习;之后报课外班,成绩有进步,孩子越来越优秀,一分析,值得报。

接着再说说第二种:重要性逻辑。就是按照事情的轻重程度来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四象限法则”,就是一种重要性逻辑。

根据这套法则,我们可以将手上的工作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当我们觉得自己太忙,在繁杂的事务中陷入混乱,不知如何行动,就可以按照重要性逻辑,对这些事情进行分类。

先做重要且紧急的,再做紧急但不重要的,随后做重要不紧急的,最后才是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

之所以要使用重要性逻辑,就能为了我们集中起来,把注意力放在最有价值的“关键点”上,先抓住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层层递进,最终解决问题。

最后看看第三种:结构逻辑。

所谓结构逻辑,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特点,进行立体化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将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起来使用。这也是金字塔原理最常用的思考方式。

这样说或许有些抽象,为了更好的理解结构逻辑,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鸡蛋在桌子上竖起来呢?

聪明的你一定马上就想到了答案:把鸡蛋往桌面上一砸,鸡蛋的下半部被砸凹进去,就能竖起来了。

的确,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如果我们使用结构化思考,还能再找出其他的几种方法。

我们可以先用前面学过的横向思维,将这个问题分解,问问自己:为什么鸡蛋会倒?

鸡蛋之所以会倒,主要是因为鸡蛋的底部是椭圆形的,桌面是平的,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鸡蛋自然就会倒下。如果我们运用横向思维想一想,就可分析出鸡蛋在桌子上立不起来的关键原因是:鸡蛋椭圆形的底部、平整的桌面,以及地球自身的重力。

也就是说,我们改变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就可以让鸡蛋在桌子上立起来。

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可以主动改变鸡蛋的形态,让鸡蛋底部与桌子平齐,这就是我们刚才的答案:把鸡蛋往桌上砸。

对于第二个原因,我们则可以改变桌子,比如给桌子装上一个凹槽,让鸡蛋正好立住,或者在桌上打孔,让鸡蛋卡在中间。

而对于第三个原因,地球重力,我们可以尝试把重力“消除”,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个无重力的环境,或者干脆把鸡蛋带到太空中去。

你看,用结构逻辑来思考,我们一下就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答案。通过结构化的逻辑,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给人思维带来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结构化思考,使用横向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个原则,叫作“MECE原则”。

所谓“MECE”,是四个英文单词:Mutually(相互地)、Exclusive(专用的)、Collectively(共同地)、Exhaustive(全面地)的首字母缩写,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不遗漏、不重复”。例如刚才“竖鸡蛋”的思考题,我们很快想到鸡蛋和桌面,却容易忽略无形的重力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一方面要提出提出合适的分析思路,反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检查,多问问自己:还有其他情况吗?这些情况有重复吗?

这样思考,我们的逻辑能力将大为提高,对问题的看法也会变得更加严谨和完整。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金字塔思维第一步:选择思考逻辑,以及几种常用的逻辑顺序,分别是:时间逻辑、重要性逻辑以及结构逻辑。结构逻辑也是金字塔原理最常用的思考方式。

金字塔思维的第二步:高度概括,提炼核心要素

下面,我们继续聊聊用金字塔原理进行思考的第二步:高度概括,提炼核心观点。

上一节,我们提到:金字塔原理的一大结构,就是有一个“塔尖”,也就是核心观点。

我们思考时也一样,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出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

由于在前面已经讲了如何通过思考整理信息,所以要得到这些核心观点并不会太难。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提炼的观点必须有“思想”。那么怎样的表达才算“有思想”呢?这也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观点简单,必须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也许你会觉得:说话简单点,这不是必须的吗,有必要将它单独当做一个标准吗?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标准,世界最顶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就曾为此付出过极为惨痛的代价。

麦肯锡的一个团队曾经给一位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项目。在项目完成之前,对方的董事长突然有急事,要赶着下楼去坐飞机。情急之下,董事长询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能不能简单说一下结果呢?

结果麦肯锡的负责人缺失准备,他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客户公司的董事长乘坐电梯下楼,而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项目负责人根本没有把事情说清楚,麦肯锡也因此失去这位客户。

所以,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麦肯锡就开始总结经验、痛定思痛,并立下一个规矩:不论是多复杂的项目,必须在30秒内把结果说清楚。这就是商业上著名的“30秒法则(也叫做电梯法则)”的由来。

现在很多人参加面试,经常会碰到这个经典题目:如果你有一个投资项目,恰巧马云和你同坐一部电梯,你要怎样在30秒内向他介绍你的项目,让他给你投资?

这个问题就脱胎于“30秒法则”。

当然,想用30秒来概括所有内容,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它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经过思考,必须形成清晰精炼的结论。

说完第一个标准,再说说第二个标准,那就是:明确。必须是结论性的观点,而不是某个似是而非的表达。

比如,有些公司总喜欢说自己是“全球知名”,但“全球知名”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应该替换成,在某几个国家的销量是多少,或者在国际市场占据百分之多少的份额,才算得上明确的表达。

又比如下面这句话:我公司因为两个问题,导致新产品销量不高。

这同样有个“不明确”的问题,“两个问题”是什么问题,还是应该说清楚:例如由于研发滞后,市场推广不力,导致新产品销量不高。

所以说,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思考过程上,也要把思考的结果,总结成简单明确的观点,让人一看就能明白。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我们回顾一下。

要在思考中运用金字塔原理,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选择逻辑,处理信息。常用的思考逻辑有时间逻辑、重要性逻辑以及结构逻辑。第二个步骤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核心观点。核心观点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标准:简单和明确。



第一原则是划分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的部分,第二个原则是划分后的各部分加起来等于整体没有遗漏的部分。

最后一种逻辑顺序是程度顺序,程度顺序也称重要性顺序,是你对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被聚集在一起的事物所采用的顺序,比如三个特点,四个步骤,五个方法等。要明确指出这组思想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将所有符合这个特征的思想都列入这个组,最后将组里的思想按照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排列,最重要的思想放在第一位。

当你确定每一组的思想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划分好了,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也就是所谓的概括思想。

总结句要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在金字塔结构中,总结句就是对下一个层次上的思想的提炼和概括。大多数人愿意花时间去思考,而使用一些缺乏思想的句子来总结。比如公司员工要树立三个理念,财务部门面临三个问题,企业发展存在三大障碍的,这种句子对于读者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不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那么应该怎么对分组思想进行总结呢?

当你需要概括行动性思想时,你可以直接总结采取行动后取得的成果。第一,这个组的行动性思想要相互独立,没有重叠,也没有遗漏,第二要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第三,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是采取行动后导致的直接结果,用词必须要明确具体。等你当你需要概括描述性思想时,你要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意义,第一步是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既可以找出结构上的共性,也可以寻找更密切的关系。第二步是完成提炼,总结,概括的思想过程。

好了,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二个内容,逻辑顺序的分类以及如何概括中心思想。逻辑顺序分为三种,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程度顺序。

当你需要概括行动性思想时,你可以直接总结采取行动后取得的成果,当你需要概括描述性思想时,你要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