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Http、Tcp、Ip分别处于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HTTP 是一种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基于请求与响应,无状态的,应用层的协议,常基于TCP/IP协议传输数据,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须遵守这个标准。设计HTTP的初衷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

HTTP 请求由三部分组成:请求行、请求头和请求正文
HTTP 响应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状态行、消息报头和响应正文

http请求request headers里面的字段含义
  • Accept:浏览器可接受的MIME类型
  • Accept-Charset:浏览器可接受的字符集
  • Accept-Encoding:浏览器能够进行解码的数据编码方式,比如gzip。Servlet能够向支持gzip的浏览器返回经gzip编码的HTML页面。许多情形下这可以减少5到10倍的下载时间
  • Accept-Language:浏览器所希望的语言种类,当服务器能够提供一种以上的语言版本时要用到
  • Authorization:授权信息,通常出现在对服务器发送的WWW-Authenticate头的应答中
  • Connection:表示是否需要持久连接。如果Servlet看到这里的值为“Keep-Alive”,或者看到请求使用的是HTTP 1.1(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它就可以利用持久连接的优点,当页面包含多个元素时(例如Applet,图片),显著地减少下载所需要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Servlet需要在应答中发送一个Content-Length头,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先把内容写入ByteArrayOutputStream,然后在正式写出内容之前计算它的大小
  • Content-Length:表示请求消息正文的长
  • Cookie:这是最重要的请求头信息之一
  • From:请求发送者的email地址,由一些特殊的Web客户程序使用,浏览器不会用到它
  • Host:初始URL中的主机和端口
  • If-Modified-Since:只有当所请求的内容在指定的日期之后又经过修改才返回它,否则返回304“Not Modified”应答
  • Pragma:指定“no-cache”值表示服务器必须返回一个刷新后的文档,即使它是代理服务器而且已经有了页面的本地拷贝
  • Referer:包含一个URL,用户从该URL代表的页面出发访问当前请求的页面
  • User-Agent:浏览器类型,如果Servlet返回的内容与浏览器类型有关则该值非常有用
  • UA-Pixels,UA-Color,UA-OS,UA-CPU:由某些版本的IE浏览器所发送的非标准的请求头,表示屏幕大小、颜色深度、操作系统和CPU类型
http response headers的字段含义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该站点可以被哪些网站进行 跨域资源共享

  • Connection:连接方式(keep-alive、close)

  • Content-Type: 服务器告诉浏览器它发送的数据属于什么文件类型,也就是响应数据的MIME类型

  • Age:一个资源存在于代理中 缓存的时间,单位是秒

  • Allow:一个资源允许哪些HTTP方法进行请求(如GET、POST等);Allow: GET, HEAD、Allow:*

  • Content-Encoding:文档的编码(Encode)方法。只有在解码之后才可以得到Content-Type头指定的内容类型。利用gzip压缩文档能够显著地减少HTML文档的下载时间。Java的GZIPOutputStream可以很方便地进行gzip压缩,但只有Unix上的Netscape和Windows上的IE 4、IE 5才支持它。因此,Servlet应该通过查看Accept-Encoding头(即request.getHeader("Accept-Encoding"))检查浏览器是否支持gzip,为支持gzip的浏览器返回经gzip压缩的HTML页面,为其他浏览器返回普通页面;

  • Content-Length:表示内容长度。只有当浏览器使用持久HTTP连接时才需要这个数据。如果你想要利用持久连接的优势,可以把输出文档写入ByteArrayOutputStram,完成后查看其大小,然后把该值放入Content-Length头,最后通过byteArrayStream.writeTo(response.getOutputStream()发送内容;

  • Content-Type: 表示后面的文档属于什么MIME类型。Servlet默认为text/plain,但通常需要显式地指定为text/html。由于经常要设置Content-Type,因此HttpServletResponse提供了一个专用的方法setContentTyep。 可在web.xml文件中配置扩展名和MIME类型的对应关系;

  • Date:当前的GMT时间。你可以用setDateHeader来设置这个头以避免转换时间格式的麻烦;

  • Expires:指明应该在什么时候认为文档已经过期,从而不再缓存它。

  • Last-Modified:文档的最后改动时间。客户可以通过If-Modified-Since请求头提供一个日期,该请求将被视为一个条件GET,只有改动时间迟于指定时间的文档才会返回,否则返回一个304(Not Modified)状态。Last-Modified也可用setDateHeader方法来设置;

  • Location:表示客户应当到哪里去提取文档。Location通常不是直接设置的,而是通过HttpServletResponse的sendRedirect方法,该方法同时设置状态代码为302;

  • Refresh:表示浏览器应该在多少时间之后刷新文档,以秒计。除了刷新当前文档之外,你还可以通过setHeader("Refresh", "5; URL=http://host/path")让浏览器读取指定的页面。注意这种功能通常是通过设置HTML页面HEAD区的实现,这是因为,自动刷新或重定向对于那些不能使用CGI或Servlet的HTML编写者十分重要。但是,对于Servlet来说,直接设置Refresh头更加方便。注意Refresh的意义是“N秒之后刷新本页面或访问指定页面”,而不是“每隔N秒刷新本页面或访问指定页面”。因此,连续刷新要求每次都发送一个Refresh头,而发送204状态代码则可以阻止浏览器继续刷新,不管是使用Refresh头还是。注意Refresh头不属于HTTP 1.1正式规范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扩展,但Netscape和IE都支持它。

http的请求方法
  • GET:获取资源
  • POST:传输实体主体
  • PUT:传输文件
  • HEAD:获得报文首部(相当于GET方法获得的资源去掉正文)
  • DELETE:删除文件
  • OPTIONS:询问支持的方法(客户端问服务器)
  • TRACE:追踪路径
  • OCONNECT:要求用隧道协议连接代理
  • LINK:建立与资源之间的联系
  • UNLINE:断开连接关系

GET 方法和 POST 方法核心点:

1、 在客户端,Get方式在通过URL提交数据,数据在URL中可以看到;POST方式,数据放在HTTP包的body中。

2、 GET方式提交的数据大小有限制(因为浏览器对URL的长度有限制),而POST则没有此限制,所以 POST 能传更多的数据。

3、安全性问题。正如在(1)中提到,使用 Get 的时候,参数会显示在地址栏上,而 Post 不会。所以,如果这些数据是中文数据而且是非敏感数据,那么使用 get;如果用户输入的数据不是中文字符而且包含敏感数据,那么还是使用 post为好。

4.、服务器取值方式不一样。GET方式取值,如php可以使用$$_GET来取得变量的值,而POST方式通过$_POST来获取变量的值。

状态码

状态代码由 3 位数字组成, 表示请求是否被理解或被满足,状态描述给出了关于状态码的简短的文字描述。状态码的第一个数字定义了响应类别,后面两位数字没有具体分类。第一个数字有 5 种取值,如下所示。

  •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经接受,继续处理
  •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经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