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第三十五课——教学做合一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即视“教学做”为一体,“教”和 “学”都以“做”为中心,要求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从而使“教学做” 在“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精髓,对于物理这样的实验学科,“教学做合一”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张润东同学昨晚做的凸透镜成像实验视频,因为他特意要求我播放,要求展示。我欣赏并保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展示欲,虽然做的不够完善,但这种大方展示的勇气值得嘉奖,评分也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对于主动要求展示或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一般是有求必应。

接下来,我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用凸透镜成像的虚拟动画实验代替真实实验,在做中讲解习题课,这节习题课内容比较难,学生作业做的不理想,错误比较多,因此不宜采用学生小组讨论教组的办法上课,而要应该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主要采用讲授法讲题,但如果脱离了“做”的实践,只是空对空地采用讲授法讲题,又难以避免枯燥和抽象,难以取得好的习题课效果。因此,聚焦于凸透镜成像这一核心实验,边做实验边讲题,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直观的“做”中学,让教学做合一就非常有必要。例如,在讲解“物赶像”和“像赶物”的几道题时,我多次用虚拟动画实验演示物和像的动态变化规律,强化学生在头脑里的感性认识,形成系列化结构化的物理表象,同时通过若干题目帮助学生建立起想象力和思维力相统一的解题模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避免了一些学生机械背诵口诀,但缺失了头脑中的想象与思维推理,避免了低阶思维。在讲涉及焦距的计算题,我注重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上台板演解题过程,然后注重跨学科思维,即协助学生归纳解一次不等式组的数学方法,应用于物理焦距类题目的解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与素养。

总体来说,这节课以我的讲授为主,类似“满堂灌”,但又不是“满堂灌”,虽然课堂不热闹,没有小组讨论,但学生平静的外表下,他们的大脑却在高速运转,在积极思考,在类比归纳,在迁移应用,沉默的课堂也未必没有效率。手动不如心动,动手的最终目的是要动脑。物理学科最终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是方法,是思想。我把物理学习归纳为记忆——理解——应用三部曲。从今天的习题课来看,大部分同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都没问题了,理解也没问题,但题目错了很多,主要是应用出了问题。不会应用,根源在于思维能力弱,思维缺少方法,思维固化,没有突破定势的限制;思维的推理、判断、归纳和抽象能力弱,计算思维弱。抓住思维这一核心问题,加以针对性训练,提升思维品质,是提高11班物理教学效果的当务之急。今天我做出了详尽的思维示范和引领,明天的课我会开展“包教包会”的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展开习题课教学,看看学生对今天解题思维的领悟程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日记第三十五课——教学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