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和你一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28篇文章
(关注“惊喜家”,每周二准时get一个知识点)
上篇文章《为什么我们要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主要讲了我们处在现在的社会,为什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
1、过去——跳出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的弊端
2、现在——解决现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焦虑
3、将来——顺应将来人工智能对人才的要求
有人看了可能会觉得有点道理,但不能给了饭菜不给筷子呀,具体怎么做呢?而这篇文章,主要讲讲我们如何以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先看几个例子:
·当时英特尔还是一个存储器公司,面对日本存储器厂家的低价策略,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一天,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办公室与董事长兼CEO摩尔讨论公司困境。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格鲁夫于是说:“你我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呢?”后来实行这样的策略,实现了绝地翻盘。
·乔布斯为了挖百事总裁斯卡力加入苹果,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想继续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改变世界?”后来成功地说服了斯卡力加入苹果。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个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确实发挥着很大的威力,那在我们以问题为中心的过程中,该如何提出好问题,又该注意什么事项呢?
结合很多牛人总结了一些规律,总体分三步
1、构建问题——构建自己的问题树
2、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各渠道来填充问题
3、得出答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要原则
一、构建问题树
如今,不仅信息过载,变化过快,在解决问题时还往往需要跨领域调动多种知识。所以,如果还按以前的学习模式分一个个细小模块去学习,很难得以更快的进步。为什么呢?
·如今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多得你怎么学也学不完。如果细分小模块去学,有些知识可能用不上你也不断花了大量时间去记,有些知识非常有用反倒没时间去学。而且记忆原理告诉我们,用不上的知识非常容易忘记,想想高中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
·据美国一位教育家统计的数据可知:在全世界今年入学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那么快,所占份额可能会更大。变化那么快,知识淘汰那么快又怎么办呢?
·现在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跨多领域,如果你经常看我的文章,你会发现需要用到心理学、经济学、神经学、广告学等知识。
所以解决这三对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来构建自己的问题树,以此来学习,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像古典老师说的那样:真正串联一个个知识,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
那如何构建自己的问题树呢?
(结合《跃迁》来分析)
1、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我们经常喜欢罗列书单、阅读清单、收藏清单等,这些清单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始终没有动力去读,读了你也没有那么好的记忆记住,记住了你也很大可能没有动力也没能力去实践。
所以一定要养成列问题清单的习惯!
但列问题清单的同时要按两个指标来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相关性往往是你回答了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的内容,好奇心是你最有动力学习的未来方向。比如:
“我为什么那么努力还没有成功?”这相关性比较大的;“人为什么要活着?”这就是好奇心比较大。
2、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如果你打算运营好一个公众号,需要跨多领域知识——你要理解心理学以便写出打动读者的内容,你要理解广告学来优化标题,你要了解媒体行业来弄清发布渠道,你要知道高效写作和收集素材,还要有美术功底以便设计更有美感的排版等。
所以你不可能分一个个领域去学完,如果这样的话公众号的红利期早过了。
所以在变化迅速,需要跨多领域知识来决问题的时代,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学习。比如:
你应该问自己:
目前有哪些公众号是已经火了的?
那些火了的公众号文章有哪些特征?
他们平时是怎么运营的?
自己哪些方面没有做到?
......
这样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问题树,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看书、刷头条等,看到哪个答案可以解答问题就扔进问题树里填充,定期整理。
二、填充问题树
我们学了如何建立问题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那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其实,现在可以通过太多渠道来解决问题了。如百度、知乎、豆瓣、在行、各种线上课堂。但有些答案是网上难于找到答案的,这时需要向专业人士请教。但要注意这三个错误点:
1、不要问常识性或容易找到的答案
但偏偏有些人,本来很容易在网上搜到答案,他非要不断去问你,你以为别人那么闲呀!
这是在今日头条问我的问题,本来在百度搜索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却经常来问这些问题。我相信你们身边肯定也有这些人!
当然有些问题在网上很难搜索到满意答案,这时候就需要提问一些大牛们来帮解决问题了。
2、不要问一些宏观问题
比如当我们去大牛的公众号留言想寻找答案时是这样:老师你好,最近我在很多公司投了简历都没人回应,想问一下怎么写好简历呢?怎么更好找到好工作呢?然后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这样:
不要伤心,其实这很正常,你得好好优化一下自己的简历,重点突出你的优点...?
你一看,这不是“正确的废话”吗?你们回想一下,平时询问学长学姐是不是经常得到一些正常的废话,有时还抱怨他们。
比如上面那个问题“我该怎么更好地找到好点工作呢?”这是一个宏观问题,不可能几句话可以解答的。而且那些牛人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在这里,所以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还不如改成:老师你好,我最近投了好多简历都没人回应。我不知道是不是简历写得不够好,这3张是我的简历截图,你觉得这些简历有什么问题呢?
3、少提容易回答主观性问题
比如很多人会习惯问“如何看待”类问题,这往往会回答自己的看法,很难解决你自身的疑惑。
你在抱怨别人给你“正确的废话”,给没有建设性的答案,别人也会感受这问题太宏观难于回答和厌烦呢。“一次好的问题,一定是两个大脑所付出的努力是对等的”
很多人随便就丢出一个问题就完了,然后就想一昧地依赖你帮我搞定,单向从你那索取甚至压榨。比如头条有人这样问我:
我又不认识你,我怎么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呀?我推荐创业类还是星座娱乐?我是推荐运营类还是中医类?你是小学生待会我推荐论文写作讲解类你可能不喜欢,你是老人我推荐街舞好玩的你可能也没兴趣。
这明显就是”扔一个答案给你,你来帮我搞定”思想。如果想获得别人回答和回答合适自己的,问题所付出和回答往往应该是对等的。
三、筛选出答案
我们通过各线上渠道搜到答案也好,通过向别人请教得出答案也罢,一定要往本质去想。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想要回答问题或分析原因,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是为了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要避免陷入这种思维方式,而应该往本质去想!比如:
什么是斜杆青年呀?
我看到很多网上是这么认为的:斜杆青年的方式就是追求多种职业体验,同时接多种兼职作为收入来源。
其实这不是本质的,但这很符合我们的认知。因为各种公众号文章、各种头条内容的励志鸡汤文都这么说的。比如某某姑娘、某某青年、某某平台签约作者,兼职了插花师、又做公众号运营、做代购、晚上还抽空写书等。我们看了很羡慕这种生活,自由又挣了很多钱。
但大家发现没有,大部分人认为斜杠就是追求多元的结果,只要做多种兼职或职业就是斜杠。但这只是表面的,斜杠应该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怎么说呢?
马斯克看似大部分认为的那种斜杠青年,他是工程师,又创立特斯拉、支付巨头PayPal、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但有人采访他,他说自己只是一直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罢了。其实使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就是一种提高认知的深度过程,斜杠只不过是这种方式的结果。
20世纪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他出书、做企业咨询、讲课。但他其实只是通过各种方式做一件事:研究管理学的理论。给企业做咨询得到案例、讲课会得到学生的反馈,出书又不断优化他的理论。正是他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才支撑他的各种身份。
接受舒服的答案是人的天性!比如:
作为老板,你喜欢看这样的文章“创业公司员工必备5大素质”;
作为员工,你会想转发这样的文章“加班对公司的5大害处。”
即使里面的解释不是很客观,但我们往往被情绪化左右,懒得去思考本质的东西。
所以得出的答案要进行筛选,寻求本质因素。
结语:
构建问题、填充问题、筛选答案作为如何以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三大步骤,这是结合很多人的研究所总结的规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