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70年历史的作品,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品味和深思

《1984》这部小说想必很多读者都听说过,但大部分人却很难从这抽象的书名中猜测出它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与扎米亚京的《我们》以及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称为20世纪文坛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不过,《1984》在中国读者中的知名度其实是远高于其他两部作品的,这部政治寓言小说之所以备受中国读者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讲述的是极权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本书作者乔治.奥威尔出生于英国中产阶段家庭,家境一般。奥威尔从小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在这个贵族子弟云集的学校里,奥威尔的家庭背景使他受尽了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歧视。这也使得奥威尔从早年便形成了同情社会底层、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反对极权主义的观念。

奥威尔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创作完《一九八四》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两部震撼人心的政治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却成为了几十年来人们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指引。他没有在任何极权主义国家生活过,但他的观察却比我们这些过来人还要细腻、深刻和真确。

01、  《1984》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奥威尔笔下的1984年,整个世界已基本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

主人公温斯顿所生活的英伦三岛就属于大洋国,在大洋国里,居民被从上到下分为了三个等级: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

处在国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是“老大哥”,没有谁真的见过老大哥,但他又是无处不在的,他是标语牌上的一张脸,电幕上的一个声音,是全知全能、绝对正确的存在。除此之外,党还有一句让你感到逻辑混乱、三观震碎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主人公温斯顿的工作内容——核正文章或新闻。就要负责改写权威的讲话,使他的预言符合实际情况。就是保证党的绝对正确。在外围党员的家中和办公室内,都装有 “电幕”装置。它的功能差不多相当于电视、喇叭和监控器的集合体,并且,电幕必须要保持24小时开启的状态。

奥威尔将一九八四年的大洋国,构建成了一个反智的时代、极权的时代、没有法律和自由的时代。读这样的时代故事,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是这样的恐惧曾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之中。

02、 《1984》这部小说,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奥威尔最初将《1984》这部小说命名为《最后一个欧洲人》,在出版时才被改动。

读完了整个故事,我们发现,作为大洋国最后一个坚持自己的记忆,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温斯顿最后还是屈从了,最后一个真正的欧洲人,也沦落为了极权主义的奴隶。

因此,故事的结局是悲凉的,作者奥威尔并没有在书中对如何反对极权主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用极权主义种种细入骨髓的恐怖给世人以警醒。奥威尔创作这部小说并不是要反对社会主义,他讽刺的是独裁本身和所有独裁者。 

在奥威尔看来, 权力过分集中于任何政府或者个人, 都终将产生独裁。因此,《1984》这部已有70年历史的作品,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品味和深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拥有70年历史的作品,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