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和读博,将任何一件事放在当事人身上,一定都是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当这两件事同时在同一个主人公身上进行,却不一定是喜剧。我就是那个主人公。
2010年,硕士毕业工作两年的我毫不费力的获得了某名校博士研究生的就读资格,那时,年轻、有追求,有梦想,期待着依托名校高配的科研环境,凭借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学习能力,3年后的我能够成果硕硕,在科研路上大放异彩。然而,一年半后,论文刚要进入关键调研阶段,我怀孕了!一方面很想有自己的宝宝,另一方面,研究工作可能会陷入停滞,纠结许久,跟老家各方商量过后,决定生下宝宝,家里老人过来帮忙。孕期,累并幸福着,还记得当时挺着9个月的大肚子四处调研,开玩笑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科研思维。”
2013年1月,女儿出生,初为人母,兴奋之余也有些许忐忑,挚爱的小小只一刻都不想离开,同时又担心我的研究生生涯遥遥不知结期……接下来,各种忐忑便如期变为现实,老人的不理解、爱人的不支持、导师的连环催、同学的毕业秀……初为人母的兴奋一点点被内心的焦灼吞噬;原本在学习方面极度自信的我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为自己读书生娃的事感到羞耻,慢慢地,对自己的否定向外转移,我开始怨恨家人、抱怨导师、抱怨学校……我开始逃避跟人交流,“忽视”学校组织的一次次学术活动,以“带娃”为由无限期地延迟毕业。直到2016年,“再不毕业就要劝退”,才一边怨天怨地怨社会,一边及其痛苦地完成了毕业论文。
拿到毕业证书那天,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反而是一种解脱。回到单位工作,开启新生活的同时,也封存起了读博期间的记忆,一起封存的,还有我对科研的热情和对学习的自信。工作后,我一方面以自己是名校博士自居,另一方面又觉得学校对我不公,入校第一个月,就因为待遇问题跟人事处发生冲突,最后当然无果而终;后来,我逢人便说:学校的规定有多么不人性,不公平;再后来,我频频无法出成果,我觉得,这是因为学校的平台不好,无法给予我们基本的科研保障,当然,更让我焦虑的是,我增加了与先生争吵的频率,我觉得这是因为他及家人的不支持,才让我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那段时间,家庭不和谐、工作不顺利、身体也各种问题,唯一让我心安的,就是亲子关系还算和谐,我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期待能在孩子身上找回自信,我把自己变成了只能包裹住孩子的刺猬。有一次,无意中进入了大学同学的一个育儿社群,看到同学一边把孩子教育的非常出色,一边应付繁忙的工作,还一边将社群经营的有声有色,我又开始自我怀疑,并开启抱怨:我没办法兼顾,是因为我的工作性质特殊,家人又不给力……这种抱怨——争吵——焦虑模式一直在我的生活中不断地循环……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书架上多年前买来并被我归类为“鸡汤”类的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写道: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我犹如被醍醐灌顶,瞬间意识到,这些年我已经被深深困在了自己做的局里面:当我感受到初为人母的喜悦正在被“蚕食”时,我出于本能的启动了防御模式,我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孩子身上,并把这个作为其他一切事情无法完成的借口,直到我习惯了这种模式,习惯在我无法把控的事情上找借口,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消极被动的人。
当时,我已经接触拆书帮半年,接触到了很多因为书中片段改变自己的正能量的人和故事,我也非常希望能够找回以前那个自信的自己,于是,我决定按照书中方法进行尝试。
首先,我非常认真的对自己所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区分哪些事情是关注圈内的不可控部分,哪些是影响圈内的可控部分。当时,先生在外地工作,通勤时间长,回到家很少照顾孩子,家里的事情更是视而不见;我一个人带娃上班还要照顾家庭,老人不愿意也没能力来帮助我们;工作中,我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一个部级课题以及部分班主任工作。所有这些因素,我能够控制的,就是我能做什么和我选择做什么。
其次,我开始转变思维,从我自身能做的做起,而不再抱怨外界没有给我便利的条件。我对自己说:所有我做的都是我愿意做的,而不是不得不做的。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先从家庭和谐开始做起,我不再抱怨先生的不作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是每天很开心的把家里的事情做好,偶尔有事情没办法兼顾,我也会直接说出我的需求,比如,今天我要加班,没空回家接孩子,你是否可以提前回家来接一下?如果不同意,我就跟班主任商量,是否可以让孩子在学校多待一段时间;过程中多了平和与坚定,没有了消极和抱怨;工作中,因为力所不能及,所以暂时把耗时耗力的科研工作推迟进行,只是保证每天读一篇文章了解新知,把有限的时间调整教学方案,增加师生互动。
最后,对于我自己做出的选择,正视结果,勇敢担责。每次做出选择时,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当下你最好的选择,不管出现什么结果,或好或坏,可以吸取经验,不要抱怨。于是,我每次选择时,都慎重分析,对于结果,我便不再纠结。比如最初阶段对于科研工作的暂缓,造成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年度考核不合格。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后悔,会怪先生不顾家所以导致我没时间……但是现在,我会接受这个结果,因为所有我的选择,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又将近半年过去了,我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感受到了我的变化,他们说:你整个人变得更加温暖了,温暖中透着坚定!而只有我知道,这种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悄悄滋养着我:先生在我的影响下越来越顾家,每周都会刻意安排家庭时间,还主动承担了每天的早饭和周末全天的家务;孩子非常有主见,重要的是,家庭和谐了,孩子的不安全感随之消失,变得更自信开朗;课堂上的学生越来越可爱,开始有了更多的主动思考,我也感受到了师生互动的魅力;平和的心态和每日持续的投入让我在再次感受到科研的乐趣;随之而来的一点点小成果让我信心倍增……
我很庆幸,积极主动让我正在走出自己做的局;也很期待,你也跟我一样有这样温暖的破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