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412天,17.16古者民有三疾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12天

原文阅读: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古代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并非原样了。古代的狂者是肆意敢为,而今日的狂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的矜持是方正威严,今人的矜持却是忿怒乖戾;古代的愚笨不过是直率,今日的愚笨者却充满了欺诈啊!”

启发思考:

      这是在感叹今不如古。孔子一向有是古非今的倾向,他的许多重要观点也是在古今对比中形成的。

      第一句是全章概说,古时候普通民众身上有三种毛病或说性格缺陷,现而今这些毛病也许都消失或改变了。“古者”是指古时候,“今也”是说现而今,这些都是笼统的时间概念。“三疾”是指人们自身固有的三种陋习或毛病。“或”是推测之辞,为也许、或许之义。“亡”是消失、消亡。

        第一种毛病是“狂”。“狂”是行为狂放、乖张、偏激。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就是,狂者虽有进取之心,但容易走向极端,偏离了“中行”之道。他又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狂”是一种近似于“刚”与“直”的行为,这种行为偏差是可以通过学习礼乐知识来加以矫正的。

        孔子认为,古今之“狂”有所不同。古之狂者的行为特征是“肆”,《皇疏》引苞氏注曰:“肆,极意敢言也。”意思就是,不畏权势,心有所据,敢于仗义执言,甚至抵触冒犯。今之狂者的行为特征则是“荡”,孔安国注曰:“荡,无所据也。”意思是,行为失据,放荡不羁,无所节制。孔子讲六蔽时说:“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可见“荡”是一种“好知不好学”的无知状态。比较“古之狂也肆”和“今之狂也荡”,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心中有所坚守,后者心中则无所依据。

        第二种毛病是“矜”。“矜”是矜持、庄重、沉稳。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就是,君子自尊自重,不与人相争,也不与人结党营私。矜者如果矜持过度,持守太严,乃至于不通情理,就有可能变成一种“疾”。

        古今之“矜”亦有所不同。古之矜者的行为特征是“廉”,《集注》说“廉,谓棱角陗厉。“廉”就是为人过于方正不圆滑,软硬不吃,难以相处。今之矜者的行为特征是“忿戾”,《集注》说“忿戾则至于争。” 可见“忿戾”就是性情暴戾,多怒好争。比较“古之矜也廉”和“今之矜也忿戾”,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争而矜,后者争而不矜。

          第三种毛病是“愚”。“愚”是愚笨,认知能力低下。古今之“愚”有所不同:古之愚者的行为特征是“直”,就是思维简单、为人直率,做事直截了当,做成了固然可喜,做不成也不纠结。所以孔子说:“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而今之愚者的行为特征则是“诈”,就是欺骗、欺诈。今之愚者明明智力不够,却偏偏要耍小聪明,欺骗别人,到头来自己却折了大本,这种人就是笨骗子。而且,他们唯恐别人知道自己“愚”,于是希望通过欺诈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愚”,结果就变成了“诈”。比较“古之愚也直”和“今之愚也诈”,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无私心,敢于承认自己愚笨,并用笨办法来解决问题;后者则怀有私心,自作聪明,耍奸使坏,谋取利益。

        孔子认为,对于“狂”“矜”“愚”三种性状,古人表现的“肆”“廉”“直”可以说是毛病,可还不至于不能让人接受,但随着时事变迁和环境改变,人的本性也发生变化,变成了今人的“狂”“忿戾”“诈”。

        孔子看到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日益败坏,不禁发出了浩叹。他或许更希望,身在其中之人,管好自己,不要混同流俗,坚持自己的做人底色;而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能够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的帮助,徐图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412天,17.16古者民有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