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移情分析

简单理解移情,就是关系互动模式,是认同不认同的问题,本质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的解释罢了,不是预言,只是后言。理解移情是为了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辛苦,也是共情别人,懂得别人的不容易,重要的是承认移情客观存在,用积极阳光心态建构面向未来的和谐关系。


移情作为精神分析术语,特指求助者对于咨询师的情绪感受,这种情绪来自幼年时候与父母形成的亲子互动关系,正移情表现积极正向喜欢,负移情表现消极讨厌排斥。反过来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情绪感受则是反移情,与求助者感受相同是一致性反移情,与求助者相反则是互补性反移情。

实际生活中,我们当然不需要如此复杂,简单理解为移情或者反移情都是关系的感受即可,是转移过去的关系模式到当下关系中,类似强迫性重复。比如可以说,“移情就是人把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的无意识过程。是潜意识部分完成的工作,是不知不觉完成的。”

“比如一位妈妈是严厉和要求高的,她的孩子在跟妈妈相处时感到害怕和紧张,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在公司里遇到一位女上司也是严厉和高要求的,这个孩子就会把曾经对妈妈的一些感情和反应转移到对这个女上司的感情和关系里。这个转移过程就叫移情,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无意识完成的。”

“在亲密关系里一定会发生移情。移情有正面的,比如温暖、关爱、支持等,也有负面的,比如忽略、否定、挑剔等。”

原生家庭亲子关系重要性就在于,这是我们成人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关系互动的蓝本,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些爱恨交加情绪感受受到亲子关系的严重影响。用精神分析术语说,这就是移情。

比如一个人的父亲脾气暴躁,这个人长大后表现出来脾气火爆,听到不同看法一点就炸,用精神分析视角可以这样解释:这个人的人际关系互动来自小时候对父亲的认同,总是爱发脾气,表现为负移情。当我们与这样的人互动时候,感受到难理解的小刺激大反应,一点小事会引起强烈情绪波动,要明白这与自己关系不大,不过是对方关系模式也就是移情的表达罢了。

这时候,如果我们因此感到生气和愤怒,指责批评对方,无意中把自己作为了对方的父亲角色,这就是互补性反移情。如果仔细询问对方反应过分缘故,知道小时候被父亲过分惩罚,就会引起同情和难过,这时候其实把自己当做了对方,出现共情性质的一致性,就是一致性反移情。

情绪分析:找到你生命中的某个重要人物,体会你内心对他(她)有些什么情绪,这些情绪后来又转移到谁的身上。可以记录在你的本子上。

父亲是个脾气火爆的人,自己能干也严格要求家人不能偷懒,小时候感受害怕、委屈,长大后感受到生气、愤怒,于是会转移到孩子身上,过于苛刻要求学习和讲礼貌,不如心意就会表达生气不满意。这可以成为移情,而且是负移情,转移的都是负性无能量的关系模式。

沟通练习:面对你刚才找到的这个重要人物,体会一下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试着把这些话说出来。

“父亲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有次大人睡午觉,我在院子里哭泣嚷嚷,看到您从屋里跳起来,怒吼威胁要拿铁锨猛揍一顿,感到害怕恐惧,真是以大欺小太粗暴了。后来讲给儿子听,儿子那时候还很小,气呼呼的说要找爷爷算账去,看看这个情绪模式转移多么直接。现在您年纪这么大了,发脾气情形少多了,希望您老保持好心态,彻底和坏脾气告别,给我们做个好榜样。”

“儿子还记得小时候嘛,对你很溺爱,可是互动中又争强好胜,上学后还苛刻要求,曾经说了很多伤你心的话,现在回顾真是糟糕极了,可见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真是对不起。而且,这种互动模式不能归因为自己小时候亲子关系问题,因为时过境迁自己成年了,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谢谢你现在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你以我为鉴做得好得多。”

简单理解移情就是关系互动模式,就是认同不认同的问题,本质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的解释罢了,不是预言,只是后言。理解移情是为了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辛苦,也是共情别人,懂得别人的不容易,重要的是承认移情客观存在,用积极阳光心态建构面向未来的和谐关系。

(有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欢迎留言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生家庭之移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