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晨读感悟】在中国,有一种妈,叫《囧妈》

文/芹菜

看完今天的晨读文章《妈妈,为什么你都不笑的》,我想起了大年初一上映的《囧妈》。

《囧妈》的故事很简单:伊万因为和妻子闹离婚,要去美国办点事,但是因为护照在妈妈身上,阴差阳错不得不陪妈妈在火车上度过了六天五夜,整个影片就围绕六天五夜母子之间的矛盾展开。

影片中,妈妈对伊万的控制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六天的时间,妈妈总觉得伊万没有吃饱,不停的投喂,哪怕伊万说我不饿我不饿,她也总能找准时机往伊万嘴巴里塞东西。

然而在吃红烧肉的时候,吃到最后一块便被妈妈收了起来,理由是:吃多了会得脂肪肝。

伊万不解:我刚才几乎吃掉了一整盘的红烧肉,还剩一块的时候不让吃了,早干嘛去了?

妈妈回:所以我现在要控制你!

更恐怖的是,妈妈对伊万的控制不仅仅在饮食上,还在生活。

火车上,她不停地追问:你们为什么还不要孩子?你们之间还有没有那个事?

这些都让伊万非常不舒服,他已经是一个40多岁,头发都白了的中年人了。而每次只要他一反抗,妈妈就会说:你怎么不乖,你怎么不乖呢,你怎么不知道我都是为你好呢!

伊万对妈妈说:

“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呢,难道你就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影片的妈妈是在控制孩子的饮食、生活,哪怕这个孩子已经四十多岁了,换到一些年轻妈妈身上,就是在想方设法控制孩子的成绩。

我在孕期的时候开始读一些育儿书籍,比如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日本《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这些书籍给了我三个意识:

01,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千万不要小瞧哪怕只是一个小婴儿的自主意识,所谓的“大人”要学会去理解和倾听孩子,这需要一点耐心和时间。

在你努力理解和倾听中,你会更加确定孩子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他是有自己的“规矩”的。如果这个“规矩”无碍原则,无危害,那我们就去顺从他,呵护他,协助他在自己的“规矩”里去发现和接触这个世界,这样得到的东西才会是他自己的,而且他会对这个世界更加的感兴趣,更加喜爱这个世界。

02,你和孩子是对等的。

我不因为我是你妈妈就比你高一级,不因为我是你妈妈就一定是对的,要将孩子看成一个“懂事”的人,孩子的事情是可以和他商量的。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每次我出门,如果我什么都不说就自己走了,一旦小家伙发现就哇的大哭,紧紧跟在我身后,不让我走。但是,只要我走之前蹲下来告诉他,宝宝,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了,上班的时候是不能带宝宝去的,所以妈妈不能带宝宝走,但是妈妈会回来陪宝宝吃晚饭,宝宝在家里,和外婆在一起好不好?这时宝宝就会看看我,又看看外婆,虽然泪眼婆娑的,却也不再跟着我了。

一天一天过去,他就会理解妈妈是有工作的,有职责在身,而他渐渐的也会有自己的责任,我们都要对自己身上的职责负责任。

03,保持平和的心态。

还在孕期的时候,我就跟老公约定,不管我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我们不能在老人家面前表现出来,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恶语相向,两个人的问题可以关上卧室的门自己解决。之前我认为这很容易做到,但后来我发现有情绪的时候,真的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存在。

比如,我看他玩手机不顺眼,会在不自觉间变了脸色与口吻,经常忘记曾经自己再三跟他定下的铁律,所以我决定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管理,我要让孩子感受到一个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尊重他人的妈妈,毕竟,我想要一个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

理想是饱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自信这些理念都是对的,而且实践下来效果还不错。

很快,孩子上幼儿园了。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刚好和他同班同学的妈妈坐在一起,那个妈妈开始滔滔不绝对我说他们家孩子报了多少多少兴趣班,每周末都要学钢琴、英语、跆拳道、主持各种课程,我惊讶:这么小的孩子,给她学那么多课程,她受得了吗?

那个妈妈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现在好多孩子都在上兴趣班呢?

后半句我认同,但是在采取的方式上是否中国父母真的太激进了一点?反观我们自己,我和孩子爸爸都认为,要给孩子一个充满乐趣的童年,不要被那么课程压倒,不要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去学小学一年级的东西。原本很坚定执行这些理念的我,突然有点懵了。

要是别的孩子都学了,我的孩子没学跟不上怎么办?要是别的孩子在学校多才多艺的,我的孩子却什么都不会,只会玩泥巴怎么办?要是别的小朋友都考试100分,只有我的孩子才勉强及格怎么办?

我突然就开始焦虑起来。陷入了文章中《妈妈,你为什么都不笑了》的那种恐慌,看完文章,突然觉得,中国的妈妈,真的太容易《囧妈》了。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缓慢过程,这条路,我们走得太急。

生活中,公交车需要等;买咖啡,需要等;上飞机上火车都需要等,连买个菜也要排一下队……我们能适应那么多的等待,为什么就不能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呢?

我很清楚的知道,比起一个学习成绩优异但却不快乐的孩子,我更想要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哪怕只是暂时的成绩差,但是心智健全的孩子懂得从中总结经验,知道怎么爬起来。毕竟,人生的考试从出社会才会真正开始,而那时,没有所谓的分数,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快乐生活,怎么从生活里活出自己。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他从小是否成绩优秀,而是在于某一天,他忽然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开始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然后心甘情愿地选择某一种生活,过好它。

电影的最后,徐妈妈终于懂得不再为孩子而活,放心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伊万和母亲的关系也终于回归正常。

是的,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别因为爱,就为所欲为,肆意侵入并掌控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能有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相信父母是爱孩子的,但这样充满控制的爱对孩子来说却是伤害。真正的爱是接纳和尊重,是给孩子自由。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够相互尊重,亲密有间,活出真正的自己。

带着孩子看世界,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与他们一起亲近大自然,把他们的一生当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场考试。

你快乐了,孩子才能快乐;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谨记在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3.29晨读感悟】在中国,有一种妈,叫《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