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最近由于写作需要,查阅了不少的历史资料,所以浏览器也经常给我推荐一些历史介绍文章,最近两天看到过几篇文章,都是有关赵括的。

赵括这个人物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这个人。历史上都把这个人用作无能的代表任务,可是能统帅45万大军的人真的那么无能吗?我表示有点怀疑。

首先看双方兵力:秦国总兵力约60万,赵国总兵力约45万。以战国时期总人口数2000多万来看,这无疑是一场大规模国战,双方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根据史料记载,赵国国力略逊一筹,而且赵国有一部分部队驻守在北部边境防止匈奴入侵。所以秦国可用全国之力进行战争,赵国却要一心二用,并且赵王有议和倾向,没有秦王坚定。

其次,我们看看战争地点,长平所在地区多山,赵国军队的战力主要来自轻骑兵,而山区是不利于骑兵冲锋的。秦国主力均为步兵,在山区作战比骑兵更具优势。

最后看看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可以说国力蒸蒸日上,而赵国仍然吃着老本,可以说后勤动员这方面,赵国也是处于下风的。

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先不说,赵国在地利、人和上都不具备,可以说赵国战败应该是迟早的事。当双方在长平对峙时,一个足以影响胜负的因素出现了,就是粮食问题。按理来说秦国距离长平比较远,理当秦国后勤压力大,但是秦国利用了水路运粮,如此一来后勤压力反而比赵国小得多。对峙2年多,45万军队的消耗是惊人的,生生拖垮了赵国。赵王不得不心急,而廉颇知道不能轻易出击,否则兵败如山倒,所以赵王不得不换一个统领。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而赵王这么做无疑正中秦国下怀。

再来看看赵括,他是名将之后,耳濡目染,并且已经做到统帅一方的将领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一无是处呢?而且赵括接任45万大军后仍然坚守了一个多月,能在名将白起对面,带领一群饥肠辘辘的士兵坚守这么长时间,应该说赵括不仅不是草包,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个帅才。难道赵括不知道主动出击会兵败吗?他肯定知道,但是没办法啊,后面赵王催得紧,底下士兵饥肠辘辘,到这一步换谁来都会失败,而赵括适逢其会而已。此时赵括的选择不多,要么坐在原地等死,要么拼一把,说不定能够杀出重围。我想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应该都会选择拼一把吧。而且事后来看,正是由于赵军的临死反击,给秦军造成大量损失,使得秦王不得不停下来休整,导致灭赵的最佳时机消逝。让赵国又苟延残喘20多年。

当赵括率领全部军队冲向秦军时,是悲壮的,也许赵括当时心里就是想着要给秦军重创,使其无力攻打赵国都城。斯人已逝,无人知晓当时赵括心里的想法。之后的史学家都是各执一面,才出现“纸上谈兵”。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