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50,读懂这个字,越活越通透

导语: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孔子被称为“圣人”,但这句话却是他对“平凡自己”的总结,是他对人生的一份简单平凡的感悟。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此的解读是这样说的:

“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五十岁,或许是孔子心态上的一种分界。

五十岁之前,他孜孜以求,在学中寻求答案。

在五十岁时——他“知天命”。

五十岁之后,即便是不顺的言论,到了他的耳朵中,也能“顺起来”,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他处处“碰壁”,他却也能在最后的生命中“从心所欲”。

“知天命”后的孔子,对于人生,对于的困苦,虽知沉重,却能不受其扰。

人过50,读懂“圣人”所说的“命”这个字,越活越通透,越活越顺。

而怎样“知天命”呢?想说2点。

01“命”中总有无可奈何

人落入水中,不游起来就会被淹死,不管你相不相信,愿不愿意,接不接受,都是如此。

就像总有那么几只蚍蜉被大树拦住去路,这不是大树的故意为难,但蚍蜉就是被拦住了。

又好比一天下午,十年前钉在墙上的画掉了下来,钉子没有和墙商量,但画总归是摔了。

我们生活在各种际遇之中,有意外之喜,也有飞来横祸,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客观必然,被时势和时运决定着。

对“命”,喜也好,恨也好,怒也好,哀也好,怨也好,愁也好,都只能是做一时发泄,我们只能承认并接受它,否则只会被过去困住现在与未来。

记得《甄嬛传》中,甄嬛第一次小产之后,整日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每日憔悴失神,沈眉庄终于看不下去,拉着甄嬛到冷宫看了一位小产后就得了失心疯的嫔妃。

她蜷缩在一张草席上,抱着一个枕头痴笑,她头上的几根杂草似乎本就长在那里,与她脸上的污痕相处得十分融洽。

看到这幅场景,甄嬛豁然醒了过来,终于走向了下一步。

我们在“命”面前虽然无可奈何,但仍可以选择现在和未来。

那位嫔妃就被过去的命困住了,把自己永远停留在了“无可奈何”之中。

认清并接受外在的际遇,最终还是为了下一次的起航。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为了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也要错过繁星了”。

02“命”是我本如此

一个人的基因和他的成长社会环境,最终决定了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基因,在成年自立之前,也可以说很难决定自己成长环境。

所以,在成长最重要的阶段里,我们对“命运”的“发言权”并不多。

那份“客观必然”的人生的底色,不是自己决定的。

年近50岁的表舅,很有学识,可谓功成名就。他曾谈到过自己的大学时代。他说自己年轻时有些娘娘腔,他的一位舍友也是如此。

但有次舍友对他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点儿娘娘腔?”

表舅回他:“好像是吧。”

舍友接着说:“我从前也是,之前总被人说娘,我就特别自卑。到了大学,我就时刻注意,生怕在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很不能理解,你没有被别人这样说过吗?为什么你总给我一种很自信的感觉?”

表舅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他答:“也有人那样说我,但我却没怎么在意,我没有违背什么道德法律,我只是本就如此。为何要为此烦恼呢?更没有必要为此自卑。”

接受“我本如此”,让我们懂得尊重别人,也能从他人无端的“指责”中解脱出来。

更重要的是,这种“接受”,能让我们在承认客观必然的前提下,认清自己的优劣,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从另一个意义上把握自己人生。

至少会让自己活得舒心,活得通透。

晓角心语

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何其豪迈!

人过五十,有这份“壮心”固然好,但拥有孔子“知天命”的人生智慧,却能让我们多一份安静与从容,越活越通透,心平静气的过好自己的晚年。

哲学家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愿我们都只能对自己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命”有豁达的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知其不可为,用心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今日话题:

你认同孔子的这句话吗?对你有多少启示呢?

你会因为别人的眼光与议论,改变自己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过50,读懂这个字,越活越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