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称谓,为何不妥

问及有“差生吗?”

当然,全体教育者一定会说“没有”,哪怕我们实际教育教学中有这类学生我们也不叫“差生”,有个好听一点的称谓“后进生”或者准确称“学困生”。

“学困生”?这个叫法确实好!“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这样更好理解。顾名思义,学困生就应该包括所有的学生,因为任何学生包括成绩优秀的那部分学生也都应该遇到或者有学习困难的时候,也应当归属于“学困生”。

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我们所定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叫做“学困生”呢?我们所谓的“学困生”又是指哪些学生呢?

我想是因为我们背地里依然再用“差生”来区分学生,只不过换了一种叫法而已。

比如,很多学校都依然存在一个首选指标或者说老师要做一项重要工作及记录——培优辅差,这个“差”是什么呢?明智的学校写计划、方案的时候会自觉地换一换说法,就叫做“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

其实,只要有“优”的说法,无论对“差”怎么改变叫法也改变不了它的存在的本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也无非形式主义。

所以,我们不少老师干脆不换了,依然用“差生理念”对待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结果就是这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差”,最终失去努力的动力。形成了永远的、不可改变的“差类”。

那么,我们怎样区分这些成绩不同的学生呢?我们不妨把他们叫做“差异生”即学习能力比成绩好的学生有所差异。

用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性、必然性来看待这些之前我们叫做的“差生”或者“学困生”,我们就能理解、同情这些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并帮助他们。

由此,我们更能感受到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和老师对待“差异生”的态度的截然不同,甚至于理念之不同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这就是“差生”和“差异生”的不同待遇。

“差生”称谓不可取,对待“差生”的做法也不可取,那样的教育并没有人的教育,也没有面向全体的教育。我们只有把“差生”改变成为“差异生”来教育,才是针对人的、活生生的生命教育。否则,教育就失去其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差生”称谓,为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