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读书之道
文/河南黄磊
世间万物皆有道,读书也如此。读书之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领悟的读书方法。能在读书中发现乐趣,找寻到共通之处,均可称之为道。我从读书内容和读书方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发展为“读书六道”。
一、“阅读”之道——逆流而上,研读修炼
读书是一种修炼。作为教师,要学会研读自觉意识中的重点书籍,在读书时要有方向感,明白自己需要向什么方向发展,然后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浩如烟海的书库中选择图书,进行群文阅读“系列”书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之道。
在读书中学会研究,在读书中学会发现,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学会成长。
我这几年一直喜欢阅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因为我发现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甚至还能做很多学校教育代替不了的事,我还发现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背后大都有优秀开明的家长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凡是学习一塌糊涂行为习惯慵懒的学生背后也大都有相应的家庭背景。我今年阅读过的“家教系列”丛书有:赵宏林的《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张文质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谢铮岩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吕晓滨的《家长如何做孩子才会学》;林越的《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赵健的《孩子成绩差父母怎么办》;张健鹏的《孩子的问题在哪里》;海阔的《男孩有个性父母这样教最好》。前四本是重点研读,多次阅读;后四本书我用的是选择性阅读和查阅式阅读。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对了正确的方法读书,就好比拥有了一把锋利的宝剑,可以让你在时间的夹缝里读起书里游刃有余。今年我就找到了这样的“宝贝”,在旧书堆儿里发现了《关于书的书》系列丛书的残本,分别是《读书方法》《怎样写读书心得、笔记、札记》《名人谈读书》《图书和图书馆》,其中《读书方法》这本书让我系统地收获到了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古今中外读书方法。
除此之外,我这几年特别喜欢关注班主任管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问题生教育和教育理论书籍。有些书,不好读懂,就得“磨读”,这就要求我们像鱼儿一样要有目标和毅力逆流而上,坚定信念,反复品读,细细研读。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和佐腾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也是我今年的研读书目。
二、 “悦读”之道——自由思想,诗意生活
读书是一种享受。能从读书中发现乐趣,自是妙不可言。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喜欢在读书时写写画画,画重点,写随感,一本书读后大多面目全非,差不多就不是书了。读书时的写写画画,是与作者的对话,思想的交流。
在读书时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思想,天马行空,任思绪飞扬。我有时会用或幽默、或质问、或发难式的语言在随读文章中写一些“牢骚”文字。
我更喜欢另外的一种读书方式,就是用诗意的文字记录当时的感受和心得。
如在读张文质《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时,我写的《教育艺术需要慢》:
教育艺术需要慢,急功近利违自然。
拔苗助长无功返,成材不能立竿见。
教育切勿随大流,眼睛只盯成绩看。
应试教育有弊端,盲目补习增负担。
成长之路千千万,父母目光应放宽。
品行道德好习惯,核心教育莫等闲。
如读《读书方法》一书时,写的《追踪阅读法心得札记》:
追踪问题锁目标,帮助阅读有成效。
基本步骤有诀窍,一循二挈觅和抱。
整体把握抓精髓,遵循问题作引导。
带着问题去阅读,挈题索知很重要。
兼蓄长处舍偏谬,觅题参照作比较。
追踪阅读最高层,抱题深究能创造。
三、 “越读”之道——超越专业,跨界整合
米饭吃多了,想吃面条,面条吃多了,又想念饺子的味道;馒头吃腻了,想吃包子,包子吃腻了,又想念油条的味道。读书也如此。长时间地读同一类书籍,容易精神疲倦,思想麻木,失去激情,感到无趣。这时候,不妨换换口味。
做你没做过的事,叫成长;做你不愿做的事,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读书也需要突破,需要超越自我。
1. 超越专业,跨界读些其他学科的书籍,对教师成长来说,不但可以增宽知识面,而且无形中可以让理解力更加通透,对于整合不同学科实行跨界融合课程也有帮助。我喜欢读语文学科的书籍,也喜欢看音乐和英语方面的文章,在工作中我也不断尝试着利用自身优势将音乐的节奏感、诗词的韵律感和外语学习的技巧糅合到语文教学中;专业阅读外,我也喜欢看《特别关注》、《心潮诗刊》、儿童丛书、科学图书以及花鸟虫鱼等博杂类书籍,它们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丰富了我的灵魂。
2. 超越国界,读读外面的世界。读书使人内心强大,经常读一些中外教育方面的书报文章,可以让我不甘做井底之蛙,让我了解到更为广阔的教育时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读书,可以到达我们去不了的地方,可以带领我们的灵魂走向远方。
3. 超越体制,参考一下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特殊教育的文章。不是教小学,就只看小学教育的文章,参读一下各个教育阶段的文章,可以更有大局观,更有方向感。
4. 超越语言,读读人类的其他文字。马克思、恩格期、列宁、周恩来等人不但喜爱读书,而且都精通多国语言。从读书中我初步估算,恩格斯至少通晓十四国文字,所以他才能自由顺畅地出入各国智慧宝库的大门。空暇时,我除了喜欢读英语美文外,暑假时购买了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外语入门书籍,我想用几年的时间结合手机、电脑、书籍来自学这些外语,达到自我突破语言文字认识的狭隘性,通过比较探索人类语言学习的乐趣。
四、“跃读”之道——“过滤”报刊,变废为宝
报纸中有不少有用的信息,可现代人都忙于各种事务,无暇顾及。怎么办呢?不能白白地看着它们变成垃圾呀,于是我总要在第一时间“过滤”它们,变废为宝。
我的方法是“跃读”:
1.浏览标题,跳跃地读首尾和每段第一句。
2.挑选出我认为有价值的,剪贴下来。
3.分类。我从报纸中搜集到的有“教育在线”“教育周刊”“国学”“光明讲堂”“中外教育”“光明文荟”等。
4.整理成册。
5.存放和归位。把有用的纳入个人书橱,其余的复归原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开卷有益,能从凌乱纷杂的书刊中整理出有待研究和考量的文章,不亦说乎?
五、 “约读”之道——利用手机,慧眼识金
手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管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里面有不少宝贝。作为现代人和有心人,要“约会”微信公众号,并学会慧眼识金,从中“淘宝”。
1.每天醒来,我都会聆听《早读智慧》《无锡百草园书店》和60秒罗勇的《罗辑思维》,这是我的“晨诵”,与黎明共舞。
2. 课间有约——利用短暂的课间来搜寻《教师帮》《河南教师》中的智慧物语。
3.中午有约——中午饭前这段时间,是我和《教育博览》的约会。
4.下班回家,去赴《 镇西茶馆》《国馆》《星教师》之约。
5.晚上七点到八点,一边浏览《家长帮》《家长必读》,一边与家长在我创设的“1+1家校教育社区”和“舞阳爱心之家”两个微信群里沟通交流。“1+1家校教育社区”面向的是我现在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家庭群体,“舞阳爱心之家”面向的是我教过的学生和每周六在“爱心之家”免费辅导的学生及家长群体。
6. 睡前有约——《睡前思考一段话》《刀说话》《故事妈妈绘本馆》……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利用短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品尝这些“快餐”,可以让我的思想时刻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我面对教育更有灵性和活力。
六、“月读”之道——温故知新,旧梦重温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能让你记忆犹新的书是好书,能让你记住名字的文章是好文章。“月读”之道,在于温故知新,在于旧梦重温,在于合理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强化我们的记忆。
因为再强的脑子也不如电脑,也不能永久地记忆所有知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要重温读过的书,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幼儿喜欢听大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也是如此,一强记忆;二感有趣;三养习惯。
这个“月读”间隔期是个概数,可以是1个月、2个月、6个月……,因人而定,因书而论。
常言道:“小别胜新婚。”读书也如此。一本好书,往往令人不能忘记,值得回味,在初读过后,时隔旬月,再回首时,如同与老友重逢,有时还能找到初恋的感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家教书籍,曾反复读过多次,也在书中记录了不少共鸣和随感。两年半前友人借走遗失了,心痛了好长时间,或许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吧!元旦节时友人突然打电话说书找到了,并完璧归赵。失而复得,欣喜若狂,再次重读,浏览旧日标记和随感,一下子找到了两年半前读此书时的心境。
让子弹飞一会儿,读完一本书后,让思想静止一段时间,进行“发酵”,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酝酿,留存在记忆中的往往是“精品”,可浓缩在大脑里的是精华,是其灵魂。
修炼“阅读”重于研,
快乐“悦读”思评品。
跨界“越读”超自我,
过滤“跃读”来搜寻。
微信“约读”能淘金,
温故“月读”要知新。
读书之道在于勤,
善做生活有心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读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