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品鉴之一——必以法度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的艺术,它像所有的艺术一样,从本质上来说,是心灵对宇宙的观照、是思维对自然的超化、是个体对生命的体悟。

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书法属于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即美术)按其表现方式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书法属于意象艺术。

具象指艺术形象与物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物象。抽象是基本偏离或完全抛弃物象,而抽取其本质因素。绘画有具象的、有意象的、有抽象的,而书法只是意象的。

西方美术要么具象到太写实,要么抽象到难以理解。中国传统重视的是意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书法品鉴,虽然常常是见仁见智,但归根结底是有其通行的、专业的标准的。法国中世纪杰出的音乐家圭多达莱佐说过:“对于音乐,外行人应该只说喜欢与不喜欢,而不应评价好或者不好。”这话一样适合于书法。

我把书法品鉴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鉴别和品味。这只是理论上的,实际品鉴中当然难以区分。

鉴别是从物质的、技术法度的层面看,品味是从精神的、意趣气息的层面看。

从技术法度的层面看,是看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一是察用笔,看笔画质量。用笔入法是书法的基本,不懂笔法,一切全是白搭,不叫书法。笔法不复杂,也就是藏头护尾、中锋用笔、回顶立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等等。关键是看笔画质量,对笔画质量,黄宾虹提出“平、圆、留、重、变”的标准,反之则是“尖、扁、轻、滑”和单调。

笔画质量靠用笔和状态,用笔正确,状态沉静。用笔和状态相辅相成,用笔对了容易找到状态,状态对了笔法就不会偏离,笔画质量自然就有了。沉静的状态下,悉心寻找笔在纸上“走”感觉,一旦“写”的状态出来了,自然就对了。

用笔常见的毛病是:侧锋入笔,出锋露锋,外力直过,拖带牵扯等等。基本笔法不懂,一辈子门外汉,不用说进一步的笔法丰富,用笔多变了。

二是审结体,看字形结构。古人结体方面总结了许多规律,其实就是一个“理”字,结体合理就是了。我觉得重点把握多收少放,一如为人,常常谨严,偶尔放逸,要放而不散,逸而不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告诫晚辈:“学龙伯高不就,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写字一样,宁谨勿逸。

结体常见的毛病是:字形太散,不懂收束;透风漏气,气聚不住;字形俗怪,缺乏涵养;胡缠乱绕、交待不清等等。

三是观章法,看气脉节奏。不论成字、成行,还是成篇,都要交待清楚、笔笔连贯,不慢不越、揖让有序;巧使灵动、富有节奏。

章法上常见的毛病是:做作摆字、缺乏自然;生拉硬扯、气脉不通;鼓努为力、布置安排;绞衄破败、声嘶力竭;心浮气躁、笔墨飘荡。

总之,书法线条或沉实饱满、简洁干净,或浑厚含蓄、老辣劲健。忌单薄尖峭、飘浮软弱,忌拖带牵扯、交待不清。结体追求古拙空灵、博大包容、从容自然、任笔为体,防止促狭使气、生拉硬扯,戒俗与怪。章法要宾主有序、开合呼应、疏密聚散、大小曲直、沉稳自然,避免剑拔弩张、逞强使气、歇斯底里,给人紧张不安的感觉。

林散之说:“写字就是医病,病没有了,就有健康美。” 书法鉴别,首先是看有没有毛病。就像观人一样,先看他有没有体表、内脏显性的病状,有没有心理、性格隐性的缺陷。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观察其学识、风度、内涵。

字法、章法、墨法方面的毛病,病根多在用笔。笔法是基础,字法、章法、墨法都是建立在笔法的基础上。

笔法,其本质是“法”,靠训练,久积成习。字法、章法、墨法,说是法,实无定法,其本质是“理”,只要合理就行,靠修养。林散之说“今人书画,杂乱无理,不堪入目”,修养不到耳。

书法既然是一门传统艺术,自然必须入古而出古,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在临古中得到的,没有对古代法书长久深沉的涵泳工夫,必然字无根基,法难继滋,那是瞎胡闹。

书法品鉴,除了对书法技法层面的基本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精神层面的领会,作品的精神层面包括气韵和意趣。气韵和意趣,融化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之中,要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里去找。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画品鉴之一——必以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