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等待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感恩

父母:“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过得好。”

孩子:“不,你只是希望我活成你喜欢的样子,我自己怎么想对你来说根本不重要。”

中国的家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终其一生,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而父母都在等待孩子的感恩。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要为忽略、要求、不理解,有意无意的各种比较,挑剔,打击,无穷无尽的童年阴影,让本应更美好的人生变成荆棘而道歉。

对于父母来说 ,孩子要为生养之恩,为多少牵挂、担忧、操劳,为原本可以环游世界或者升职加薪的时间、金钱、精力而感恩。

网络上有一个关于父子之间隔阂的问题:

“一个被父母弄上童年阴影的孩子,他长大后疏离父母,又被所有人指责不孝顺时,该怎么办?”

评论区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曾经历过他的人生,就没有资格评头论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那些伤痕与隔阂,实在无法评判谁对谁错,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我们未曾了解,也无法评判。

有一个女孩从小被父母当成男孩子养,父母告诉她不要矫情,从小不重视她的心理需求,忽视她的情感,她在重压下成长,也因为父母的疏忽,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她虽然有不满,但也不责怪。

父母也从不认为这样的养育方式有什么不对,最无助的她后来定居在国外,生孩子时让母亲来帮忙,怎么请求都不答应。似是从来不关心,可又对她偶尔因为忙没有及时接视频和电话而大发雷霆,继而大骂,骂她不孝顺,不想家,不念及父母。

她刚开始会哭,哭得厉害,后来不哭了,她改变不了父母,但要改变对父母的态度,要让自己不怨不恨也不亲近。可她这种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最直接的是亲戚对她说“你厉害的,那你从小到大别花你父母的钱啊。”

她深深地跌进某一种血缘情感的漩涡里脱不了身。注定一生彼此相欠。她想起自己一路的拼搏,就是想让父母喜欢上自己,认可自己,夸赞自己,除了给钱之外,在意她这个女儿,会因为她的优秀而自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中国台湾 龙应台《目送》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毫无疑问的,但为何最终走上了形同陌路的地步,不仅需要子女的反思,也需要父母的反省。在许多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成年子女通常能说出很多父母曾经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尽管说的时候痛哭流涕,但是在诉说的最后往往会总结式的说:“其实虽然我对他们有这么多埋怨,但是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很多事情也是为我好,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明白,我希望他们更尊重我,更理解我一些,不要总是把他们的想法强加到我身上,但是每次一提这个话题就炸锅,我根本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无论我说什么都会被他们说我翅膀硬了,我没良心,我不孝顺,我很想让我们能更加和谐地相处,可是做不到,所以我很痛苦。”

而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一致地强调自己从孩子出生开始的各种付出,操心,不容易,而孩子对他们的种种冷漠、不尊重、不知感恩以及他们对此的伤心,失望。

但是由于互相不理解,基于这种立场下的沟通一定是场灾难。

中国式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来就不擅长沟通与交流。

一个不愿说,一个害怕说。

父母的理解和爱,温暖的话语带来的支持和力量,却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

很多时候,明明彼此深爱,就是因为不懂得表达和沟通,才会在误会中抱憾终身。所以,别让父母继续等待孩子的一个感恩,也别让孩子继续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没有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划清界限,适可而止,才能推动孩子成长。

当孩子具备了健全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对父母和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孩子不要再等待父母的道歉,而要接受父母真实的样子,无论真实的父母有多少缺点,之后方能接受同样很不完美的自己、爱人、孩子和整个世界。

父母不要再等待孩子的感恩,而要感谢孩子活出他自己的样子,无论这个样子离自己的期望有多远,之后方能感谢同样不符合期望的自己、爱人、父母和整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在等待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