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5.11:礼乐器用需合义,为邦之道在行仁

「卫灵公篇第十五」11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

颜渊问治国之道,孔子回答说:“用夏朝的历法,乘殷朝的木车,行周朝的礼制,演舜帝的乐舞。舍郑国之乐,远巧谄之人。郑国之乐使人放纵沉溺,巧谄之人令人陷入危险。”

【注释】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故又称颜渊。好学能仁、闻一知十,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三十岁。

“为邦”,治理国家。

“夏之时”,指夏代的历法。

“殷之辂”,指殷代天子所乘之车,木制,实用而简朴。“辂”,音“路”,大车。

“周之冕”,大夫以上所戴之冠称“冕”,其制式从天子至大夫而有差等。“周之冕”即周制之冕,孔子以此指代周礼。

“韶舞”,指舜时的乐舞,孔子认为其尽善尽美。“韶”,舜乐之名;“舞”,乐也。蔡邕《月令章句》云:“乐容曰舞”。古时奏乐多伴以舞,盖因此而称“韶舞”。有注解认为“舞”通“武”,今不从。

“放”,逐也。舍弃、废置。

“郑声”,指春秋时期郑国的音乐。

“远”,古代作动词用时音“愿”,远离、避开、疏远。

“佞人”,有口才但心术不正的人。“佞”有巧谄与高材二义,此处指巧言谄谀。

“淫”,使……放纵、沉溺、惑乱。如《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

“殆”,危险。

【评析】

颜回与孔子探讨治国之道,孔子以“一历、一车、一冠、一乐”等内容相答。所言看似普通,其实却含深意。

所谓“行夏之时”,就是采用夏历。孔子之时,历法因每年的起始月份不同而有夏历、殷历、周历之分。古时华夏人以农耕为主,因此孔子主张采用更合于农时的夏历,以方便农业生产。夏历后来逐渐发展沿用至今,成为今日的“阴历”,或曰“农历”,成为与西方以公元纪年的“阳历”并行的历法。“颜渊问为邦”,而孔子首先便说“行夏之时”,可见孔子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和民生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孔子主张对民众应先“富之”而后“教之”,此处也是一个体现。

所谓“乘殷之辂”,就是说应当使用殷制的木车。因为周制之车较多纹饰,且常以金玉等贵重物品装饰,不如“殷之辂”简约朴素。孔子说“乘殷之辂”,其实不止是在说车,而是以“殷之辂”指代一切器物。也就是说,器物应当崇尚简约实用,而不应追求豪华奢侈。这其实是对孔子“节用”主张的贯彻,也是对孟子“仁民而爱物”主张的体现。因为执政者“节用”,可以节省民力,减轻民众负担,是为“仁民”;而民众“节用”,则可以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减轻环境负担,是为“爱物”。

孔子在这里使用“辂”字而非“车”字,也是含有深意的。“辂”是天子所乘之车。也就是说,“节用”与“仁民而爱物”,应当自上而下施行,为政者在这些方面应当作天下的表率。这也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子帅以正”主张的体现。

儒家主张以“礼乐”为国。也就是用合义之“礼”规范民众,用宣仁之“乐”教化民众。“礼”在现代就相当于法律和道德,“乐”则相当于文化和教育。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参见《善读「论语」3.14》)。孔子认为,就典章制度而言,周礼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损益完善,已成为当时最为合义之礼,因而在礼制上应当“从周”。因此,本章所谓的“服周之冕”,其实是在喻指要用周礼,而并不是说自天子、诸侯以至于卿大夫,只要戴周制的冠冕就能治好国家。

孔子曾说舜时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参见《善读「论语」3.25》)。因此,“乐则韶舞”,其实是喻指文化和教育应当以宣仁为本,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力求尽善尽美。唯有如此,行义之礼和宣仁之乐才能相辅相成,使天下逐渐走上崇尚仁义的正道。而“郑声”则是喻指不良的文化,因其易使人放纵、沉溺、惑乱,于“克己复礼”有害无益,因此应当摒弃。

《礼记·大同篇》曾记载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贤能”之士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故为邦当“选贤举能”;而“佞人”有才无德,为达个人目的,常常不择手段,于社会和大众皆有危险,故治国应“远佞人”。

本章的“夏之时”、“殷之辂”、“周之冕”、“韶舞”、“郑声”、“佞人”皆各有所指,分别喻指民生、器物、礼、乐、邪见和小人。若不懂得孔子,就会觉得“颁一历,乘一车,戴一冠,奏一乐,而已尽治国之道”,天下断无是理。只有真正懂得孔子,才能识得孔子的言外之意是何等深刻,知道孔子此番之言,仍是对孔子之道的一以贯之,与孔子其它的为政主张其实并无二致。因为颜回能闻一知十、下学而上达,所以孔子只是以“夏之时”、“殷之辂”等稍加点拨,颜回便即明白孔子的言外之意。因此本章孔子之言的真意应当是:民生应当重视,器用应当简约,制度应当合义,文化应当宣仁,正道应当弘扬,邪见应当摒弃,贤能应当举用,佞人应当远离。

而这一整套“为邦”之道,内容涉及舜、夏、殷、周四代。可见孔子既不泥古,也不保守。其所行皆“择善而从”、“义之与比”。因此,说孔子之道不合时宜者,真的是不懂孔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5.11:礼乐器用需合义,为邦之道在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