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来自臣服 ——武志红心理学课程笔记(第40周)

本周课程是“创造”主题模块的第一周,主题是:创造,来自臣服。

武志红老师认为,创造力并不是个人大脑强大思维的结果。思维再强大,也没有创造能力。一个人一旦依赖上自己的思维,就是“向思维认同”,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创造力。事实上,创造力来自臣服。

单单提到“臣服”,直觉上让人感觉不舒服,因为这意味着虚弱的自我向强势低头。那我们要向什么臣服呢?

向超越头脑的自我的伟大存在臣服!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创造力的人,都是他们臣服于这个领域,捕捉到了这个领域内的存在本身。

这还经常涉及到自恋,创造力常常出现在自恋破损的时候,因为那时,心灵有了裂隙,光就可以照进来了。

一、如何有创造力的写作

武老师在这篇文章里描述了很多自己的切身体验。他自认为没有多高的写作技巧,作品之所以有些影响力,是因为直接碰触了一些真相。

真相,就是存在,而最深的存在,就像是潜意识中的水流一样。你要深入其中,就像双手碰触到这股水流,这时,文字才有触及人心的力量。

武老师认为,当一个人双手触摸到深层存在的水流时,可以写小说、散文等感性的作品。当一个人跳入水流,甚至成为水流本身的时候,才能写出真正的诗。像鲁米、李白、苏轼、海子等。

真正高水平的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舞蹈、画作、音乐和诗,当其中酣畅淋漓的表达被感受到的时候,会让人心泉的流动,甚至会瞬间泪如雨下。因为他们都触碰到了存在。

武老师写作的方式就像积累水流一样,一个有真正信息的碎片会带来一定的感性的水流,足够多的信息碎片,就会积攒很多水流,当水流足够的时候,就会形成一条流动的溪流,甚至是河流、大海。

最终成为溪流、河流,还是成为大海,有赖于投入的时间。也有天才,能够一开始就跳入大海,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要秉承“一万小时定律”的。就是在一个领域内持续投入,多达一万小时,才可能成为顶尖专家。而那种没有触碰水流的投入,浮于表面的努力,是不会奏效的。

武老师评价自己的文章:在写作技巧上很多时候显得有些不堪,但一直是真实的,因此文字中也像是有了一股水流,他的影响力因此而来。


二、容忍模糊

高创造力的人容忍模糊的能力很强。创造意味着创新,新事物自然要从“我不知道”的模糊中诞生。如果太喜欢说“我知道”,就会陷入自己已有的想法中,无法跳离,也就很难有所创造了。

拥有创造力,就要承认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不知道答案,然后,感觉、进入到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中。这时就有可能触碰到外部事物的本真,并表现出创造力。

天才们不是“创造”,只是在表达。他们只是一个媒介、一个通道,当这个媒介开放式,来自外界存在的东西,就会经由这个通道表达出来。就像音乐天才莫扎特说的:我真的从不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

三、爱因斯坦的策略

国际顶级NLP大师罗伯特.迪尔茨认为,天才们的思维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模仿的,虽然模仿者未必达到天才的层次和成就,但使用他们的思维模式会让人收益。

迪尔茨认为爱因斯坦思维模式的特别之处是使用视觉化思考。也就是说,爱因斯坦不是单纯用公式和纯逻辑去推导理论的,而是使用了视觉化的思考方式。

这里要延伸一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有两个:一个是初级思维过程,它的语言是图像,图像可以视为存在;二是次级思维过程,它的语言是文字,文字是存在的系统符号。初级思维的问题是难以沟通,一个人如果陷入这种状态,就会出现精神问题。初级思维的问题是可以很好地和其他人沟通,但作为符号系统,很难触及存在事物本身。

如果一个人能很好的同时应用两种思维,就意味着既能触碰存在的水流,又能对水流进行符号化思考,就会表现出超常的创造力。

武老师认为,迪尔茨所说的视觉化思考就像是初级思维和次级思维的综合。爱因斯坦应该就是经由这个综合的思维,表现出天才般的能力的。

爱因斯坦曾经做过深刻的表达:一个人是被我们称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他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一些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拓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四、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不能轻易把头脑已有的判断,去套用在一个事物上,必须把先前的头脑判断和知识拿掉,深入探究这个事物,让新的判断和思考从你和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产生。

头脑和身体,意识和潜意识,思考和被思考之物,都需要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身体、潜意识和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如果颠倒了,就不会表现出创造力了。

人们很容易依赖自己的头脑,以致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什么都知道了。一个人一旦处在这种状态时,就会陷入孤独的自恋,从而看不到事物的本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来自臣服 ——武志红心理学课程笔记(第4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