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厉害的人,只要我们不断刻意练习,优化我们的心理心理表征。而优化我们的心理表征必须得通过阅读,阅读,再阅读去积累、理解自我的心理表征,然后进行构建,构建,再构建去使心理表征体系化,以此去追寻心中的那道光。
【关键词】 心理表征 阅读 构建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
——题记
前言:我有一个梦,一个成为骨干教师的梦。在初中因任课代表且老师经常有事不过来而让我“上课”产生了当教师的小种子;在高中,刚开学因中招成绩太低被分到普通班,后在分文理中,有幸被分到保送班,教学能力让我震惊。在学校的公示里看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骨干教师,我的心里又诞生了骨干教师之梦。如今的我,以为师二年,对待教学不敢说已尽十分力,但绝对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已尽七分。但过去的两年,我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在一个河南教育大省中的偏远农村地区成为骨干教师的那道光。
直到,遇到她——心理心理表征:《刻意练习》的作者说“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心理表征”。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厉害的人,只要我们不断刻意练习,优化我们的心理心理表征。
理论篇
1.心理表征概念:广义心理表征是用以代表客观世界中,或我们想象中的事物的一组概念、标记或符号。心理表征就是表示出来的特征。狭义的心理表征是心理心理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2.心理表征的特点:
a.心理表征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心理表征的方式不同,信息加工的方式就不同。例如:教师和学生。
b.心理表征具有持续性:开车、游泳。
c.心理表征具有抽象性:苹果、球、面饼都已圆形存储。
d.心理表征具有特定性:教师和医生。
3.心理表征存在的形式:
a.自我的认知地图:闭眼摸自己床头东西,上下班回家不开导航。
b.表象:不要去想狗,脑海中就会出现狗。
c.图式:写网师作业先确定主题,再构思机构,再下笔书写,最后用理论进行修改,这一套流程在脑海中就形成我的图式。
d.心理语言,即各种语言。
4.心理表征的作用:
a.心理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b.心理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c.心理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d.心理心理表征有助于制定计划。
e.心理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5.如何创建心理表征:
a.累计概念,吃透概念。
b.在大脑内部回想、回忆。
c.在场景中模拟训练。
d.对错误行动进行反思。
e.找自我导师。
f.不要频繁更换领域。
途径篇
一:阅读,阅读,再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朱永新
想成为骨干教师,第一个就必须得有广阔的知识宝库,即积累概念,理解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给出这样诚恳的忠告: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而人类获取知识无外乎有两大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即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隐性知识),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书籍。世界那么大,如果能去看看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受现实条件制约,我们只能通过书籍去看看世界。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过,世界上最大的财富就在书籍之中。我们新教育的三砖,首要的就是阅读——站在大师肩膀上飞翔。阅读的重要性再怎么说也不为过。
那阅读如何创造自我的心理表征呢?
1.累计概念,吃透概念
在教师中,常常流传这样的俗语: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缸水、一条河、一条江、源源不断的活水……,同时,我们知道,只有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才能理解、判断的越准确。一个新概念,进入我们的大脑后,会形成心理表征,但最终这个心理表征又会反过来,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新概念。而阅读是最快能够积累自我的概念,并在阅读中不断理解、加深的。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书籍,积累着前辈们多少年来实践获得的经验、知识。而阅读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教育、看世界。记得,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在你教室里发生的事情,早已在他人教室里发生,并且已经探索出来很好的路。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探索的“教育教学”在他人那里早已经成型,甚至是别人的开始。那我们何不去学习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站在前辈们已经探索出来的道路上奔跑。可以想想,以前辈们的“终”为自我的“始”,这样自己的心理表征被拔高了多大一节。例如:在近期的课题方面,其他成员主张卖出去,而我认为应该坚持自我写,因为我知道,在课题这方面,前辈们早已经探索出来了光明大道,而我只是没有这样的心理表征而已,但是绝对是有路的。最终,我一人独揽了课堂,心里没有一丝丝害怕,反而有些期待。
3.反复啃读专业书籍
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真正的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学习者会根据已有经验对信息进行过滤, 把能用已有经验进行心理表征的信息保留下来, 而把与已有经验无关的信息过滤掉。也就是说,我们已有的认知会决定我们愿意接受什么知识,不接受什么知识。再简单一点,人会本能地拒绝新事物,固守自我观念,即思维定势、认知定势。
是的,的确如此,我很有幸运参加了“五一郑州共读活动”,也啃读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本都不懂的书。当时,满怀欣喜地去阅读,后来,逼着自己去看文字。我是科班出身,我自认为自己的专业性很强,但我真的不想读,甚至放弃去共读的机会。还好,还好,我没放弃,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知道了心理表征——为什么我读不懂,因为我心里没有与之对应的心理表征。我自认为知道原因了,也带着想改变自己,逼自己在4月30号晚看完所有文字。5月1号晚带着郝老师的预习问题再次阅读,不再那么排斥,甚至有自己的点滴。在共读的过程中,有时,能够理解郝老师所说的点滴,甚至形成自己的观点。最近,再次阅读《教学勇气》,我一点排斥感都没有,反而读着读者陷入了胡思乱想中……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想,这里面主要的是我的心理表征变了吧,脑子里已经有了其对应的心理表征。这也是在反复地啃读中,逐步加深自我的理解,自我的心理表征吧……
二:构建,构建,再构建
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瓶颈。摆脱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工作记忆中操纵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也就是说我们要构建自我的认知地图、表象、图式、心理语言,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使心理表征成为体系,也叫认知结构。
我们之前的阅读叫做积累心理表征,但想成为专家、高手,光有知识是远远不行的,必须的把积累的心理表征建构成体系化。那如何做呢?在教材和课程这方面并没有详细说明,可能这些是众所周知的吧——构建体系——知识体系——在中学时代,老师们就教过这种方法,在复习时画出某某单元的知识网络。当时,不以为然,自我认为费时费力,而且一点效果也没有——作文写提纲。但,现在,我动手写东西必在脑海里构思,在纸上写提纲。现在,阅读文章或书籍,也必向新网师学友周娟周老师学习画结构图。因为知道,所以必做。
但在实践中,可能我阅读能力太弱,我很难直接画出知识体系图,往往得先输出——自言自语地说、关键词书写、自我再现书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必将上下而求索。追逐着自己的骨干教师之梦,心里不在慌了,因为我已寻到通向明亮那方的道路,因为,路在脚下,即使深处偏远落后的小农村也会走向明亮的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小小的一片叶啊,
也要朝着光照那方,草丛里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扑向灯火那方,暗夜里的飞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