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而复失!桓温如此北伐洛阳,对想事半功倍做事的我们有何启发?

文/崔浩畅谈历史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劳而无功的可悲情况:

如我们在学校学了十多年英语,可进入社会后,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跟外国人交流时,却还是十分生硬陌生、不知所措,要翻译外文资料时,却还是蹩手蹩脚、词不达意地翻译失败;

如我们在学校学了十多年数理化知识,可来到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却发现所学用不上的时候居多,学以致用的时候居少,颇有种怀才不遇、人生虚度的憋屈感;

如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场工作经验,可需要谈恋爱、成家、教育子女时,却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和经验,难以应对谈恋爱、成立家庭、教育子女的实际能力要求,以致毫无经验地屡屡犯错、阅历浅薄地频频倒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劳而无功呢?我们该怎么避免人生中的劳而无功呢?

或许,研究下桓温北伐洛阳的历史,我们能从中获取很多实用价值,进而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避免劳而无功的发生。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期待的目光,去进入那个五胡纵横北方、汉人北伐耀威的精彩时代。

公元354年,东晋重臣桓温北伐前秦,先胜后败,遂无奈撤回荆州。

公元356年二月,桓温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由建康迁都回故都洛阳。

在连番北伐中野心勃勃的桓温

可当时,洛阳周边的局势是,后赵、冉魏相继灭亡后,残余的军队由周成率领,占据着洛阳,而洛阳东南的许昌,则盘踞着背叛东晋、重兵在手的羌人猛将姚襄及其势力。

试问,这时请求迁都,桓温究竟想做什么?

原来,桓温知道朝廷的门阀士族们只擅长清谈,不擅长带兵打仗,所以朝廷不会主动进攻洛阳附近的大小军阀,以谋求迁都。

而他提出迁都,朝廷不便反对,可也不便答应,所以只好给桓温加官进爵,鼓励桓温北上攻打洛阳,若桓温攻下洛阳,那再谈迁都之事;若攻不下洛阳,就一切免谈。

于是,朝中主政的司马昱在桓温原来官职基础上,又任命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隶州、冀州诸军事,其中司隶州代表洛阳附近的诸州县,冀州是前燕国的邺城附近诸州县。

司马昱此举,将桓温的进攻矛头由朝廷引到了北方的洛阳和前燕。

对桓温委曲求全的东晋皇室司马昱

桓温接到朝中的加官后,不再搞内斗,而是要攻下洛阳,以此既要应对朝廷的挑衅,又要建立攻取北方要地的赫赫功业,以便将来争取更多的权力。

公元356年八月,趁着洛阳周成军与许昌姚襄军已互相争斗一月有余的良机,桓温发动第二次北伐,其目标是夺取洛阳及周边的司隶州。

司隶州,是东汉、曹魏、西晋三朝的京畿地区,本来十分繁华,可在经历八王之乱和匈奴人、羯人的战争破坏后,早已破败不堪。

当桓温率军经过金城时,看到自己年轻时栽种的柳树已有一围那么粗,桓温不禁动情地慨叹道:“树木经历时间的洗礼已成长为如此模样,人经历时间的蹉跎,就更加衰老,可毕生功业又建立得怎样呢?”

想到自己仍然壮志难酬、北方恢复艰难,桓温不禁手握柳树枝条,触景生情地潸然泪下。

不久,桓温率领大军渡过淮河和泗水后,他与幕僚们一起登到大船楼顶,北顾中原。

这时,桓温感慨万分地扼腕叹息道:“造成神州华夏大地沉没于胡人铁蹄之下,导致中原数十年间都是一片废墟的罪魁祸首,就是以崇尚玄学、热衷清谈的王衍为首的世家大族们哪!”

幕僚袁宏回道:“天下的命运有兴有废,怎么会因为一两个人就会如此呢?”

桓温听后,勃然大怒道:“据说当年占据荆州的刘表养了一头千斤重的巨牛,可这头巨牛咀嚼豆子数量比平常的牛多十倍,而其负重远行的能力,却不如一头瘦牛,所以后来曹操攻下荆州后,将巨牛杀了犒劳军队。”

原来,桓温的斗争矛头,一直是那些左右东晋朝政的世家大族们,但又不便明言,所以就以刘表受荆州世家大族牵制、曹操将荆州世家大族连根拔起作对比,暗示自己学曹操那样用兵四方建功立业、趁机扫除世家大族的决心。

袁宏这时才听明白桓温所指,遂赶紧缄默不言。

桓温第二次北伐形势图

当年九月,桓温率军进至洛阳南部的伊水河畔,正在攻打洛阳的姚襄听说后,迅速撤围,将军队隐藏在伊水北部的森林中,并派使者送信给桓温,故技重施地欺骗桓温道:“明公亲自统率天子之师北上中原,姚襄想顺应时势向明公投降,请明公下令王师向后退却一些,我好率领全军渡过伊水,向将军投降。”

桓温看到姚襄的诈降信,颇为不屑地回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你回去送信,给我告诉姚襄,我来洛阳就是为了收复中原,祭拜先皇的陵墓,其余诸事与他无关。他若要来投降,我会领兵欢迎与其合军;他若要诈降,我也会以兵迎之与其会战。”

收到使者回复后,深感桓温不是殷浩的姚襄,只好卸去诈降的假面,强行与桓温交战。

桓温见姚襄凶相毕露,便亲自披甲指挥士兵奋勇攻战,晋军渡过伊水继续狂攻姚襄军,由于姚襄军顿兵坚城之下已两个多月,士气衰竭体力不支,所以姚襄军抵抗不久就溃败北逃。

桓温趁势追击,姚襄军被杀数千人,被逼无奈之下,姚襄只好率剩余的数千残兵逃往洛阳北山,不久,姚襄又向西逃到平阳。

用兵诡谲作战勇猛但仁慈爱民颇得人心的羌人姚襄

因为姚襄平时非常爱惜百姓,所以洛阳和许昌附近的百姓听说姚襄败逃后,都背井离乡地要追随姚襄,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百姓误传姚襄死了,当地百姓竟望北痛哭。

在桓温的印象中,少数民族将领一向残忍好杀如穿衣行路,草菅人命如家常便饭,没想到姚襄竟这么得民爱戴,不禁大为感佩。

于是桓温将被俘虏的姚襄军残部集中起来,耐心询问道:“你们的首领姚襄,是个什么样的人?”

羌人们说道:“姚襄既雄武果敢,又聪明爱民,是类似孙策那样的人物,不过姚襄比孙策还要刚烈勇猛。”

桓温听后,既爱其才,又惜其非池中之物。

随后,桓温准备攻打洛阳。

这时,坚守洛阳的周成,早已苦不堪言地气力已竭,于是为了保命,周成率残军向桓温投降。

桓温率军进占洛阳,从公元311年匈奴人刘聪攻破洛阳后,晋军已有四十多年没有再度进入此城。

桓温进入洛阳后,率领将士们拜祭了晋朝皇陵,修葺了破败不堪的陵墓,同时,桓温向朝廷上表,奏请朝廷迁都洛阳,朝廷的世家大族表示激烈反对后,桓温便上表奏请征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隶州军事。

最后,桓温在洛阳留守两千老弱士兵,自己率领主力军,携带着洛阳附近归降晋军的三千多家百姓,光荣返回荆州。

通过进攻前秦和攻占洛阳的两次北伐,桓温功勋卓著,被东晋朝廷封为南郡公,其子桓济受封为临贺县公。

如此,谯国桓氏一族,尽皆掌控东晋朝廷的显官要职,堪称光荣显赫。

前燕主政大臣、擒获冉闵的名将慕容恪

公元362年,桓温在慕容恪率领前燕大军进攻洛阳时,继续奏请朝廷迁都洛阳,并要求永嘉之乱后南迁的人士,都要北迁回河南一带,充实洛阳京畿之地。

东晋朝廷在桓温的威逼下,不敢答应,也不敢拒绝,遂只好明答应、暗拒绝地继续对桓温加官进爵。

公元363年,桓温被朝廷封为大司马、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至此,桓温通过对洛阳的合理运用,终于成为东晋首屈一指的权臣。

桓温北伐洛阳,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从战略层面分析,从政治战略上来说,桓温北伐洛阳,恢复了晋朝旧都,赶超了名将祖逖,获得了崇高威望,并通过胜利的对外战争,达到了为自己建立战功独揽大权、为兄弟子侄加官进爵的私人目的。

不过,桓温的更大目的,恐怕是攻下洛阳后,诱惑朝廷迁都至洛阳,然后桓温再南撤至荆州,坐等前秦军、前燕军与洛阳的东晋朝廷军互相争斗、两败俱伤,然后桓温再渔翁得利地从容收拾残局:若朝廷军胜,就趁机向东攻下建康,自己成为第二个司马睿,坐拥江南,坐观东晋朝廷在洛阳等地与前秦前燕争斗,再从中渔利;若朝廷败给前秦或前燕,那正好借刀杀人地利用敌国将名义上比自己高的东晋朝廷灭掉。自己仍可攻占建康、后顾无忧后,再以为朝廷报仇的大义,北上讨伐宿敌前燕或前秦,到时桓温会更加名正言顺深得人心;当然,若朝廷不迁都,那还得不敢得罪地对自己及兄弟子侄加官进爵以示安抚。

所以,攻下洛阳后,不论迁都,还是不迁都,桓温都能从中获得大利,这就是桓温北伐洛阳的政治利益所在。

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桓温北伐洛阳,虽然吸取北伐较强前秦的教训,柿子捡软的捏,确实将较弱的许昌姚襄军击败,将势弱的洛阳周成军迫降,将破败的洛阳城收复。

但是,从战略态势上来看,洛阳临近关中的前秦和河北的前燕,远离桓温的后勤基地荆州,既非常不利于晋军后勤物资的持久供应,又处在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尤其是桓温军主要依托水军运输和步兵作战,而中原这片平原地带,明显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纵横驰骋,所以在地形方面以短击长的桓温军,很难在与前燕与前秦的骑兵对抗中争胜。

所以,桓温北伐洛阳,难以获得军事上的大利。

从后勤战略上来说,桓温北伐洛阳,虽然成功占领洛阳,但是洛阳附近的繁华富庶,已被匈奴人、羯人的战乱给完全破坏掉,桓温得到洛阳后,无法就地筹粮以供军需,只能从遥远的荆州运粮到洛阳,如此耗时耗力耗粮,还没有持续作战进而获利的战略空间和胜利希望。可以说,洛阳周围的司隶州,真是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从战术层面分析,桓温发动北伐的时机非常巧妙,就选在前燕慕容恪攻伐段齐、前秦暴君苻生祸乱国内、姚襄与周成鏖战洛阳月余后的两败俱伤之时,所以桓温能够不惧外患、渔翁得利地取得最后胜果。

同时,面对姚襄的诈降,桓温眼光锐利,懂得以殷浩为鉴地不对招降姚襄抱有希望,所以桓温能够踏实奋进地正面硬打姚襄的攻城残兵,并将其轻松击败。

趁敌两败俱伤时突然进攻,进收渔翁之利;被敌诈降时冷静客观地实打硬战,所以桓温才能击败姚襄军、收降周成军,攻占洛阳。

当然,军事战术的胜利不能挽回军事战略的失败,所以桓温北伐洛阳后深知旧都多弊少利,便将司隶州这个烫手山芋移交给了朝廷重臣谢尚。

当然,谢尚也知道洛阳不好守,便一直称病不去上任,于是洛阳只有陈祐、沈劲等几千将士勉强防守。

公元365年,前燕慕容恪率军攻占洛阳,防守洛阳的东晋将领陈祐南逃,沈劲战死,洛阳失守。

桓温北伐后北方形势图

桓温北伐洛阳,至此以得而复失的结局可悲告终。

总之,桓温此次北伐,以手下将士们的辛苦奋战,为他赢得了光复洛阳的虚名和加官进爵的实惠。

那么,桓温北伐洛阳,对于不想劳而无功的我们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其一,做任何事前,都要进行目的性分析,即做某事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具体切实的帮助,我们通过做某事,能获得怎样有益于自身的成长,这些目的,我们一定要分析得透彻明白,不能人云亦云、浑浑噩噩地就去做。

桓温北伐洛阳,看似劳而无功,从其最终目的来看,桓温通过北伐洛阳等地,训练了麾下的军队,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进一步熟悉了中原之地的地形地貌、河流运输情况;为将来的北伐提前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

战前战后,桓温逼迫朝廷迁都洛阳,实则是又一次将东晋朝廷玩弄于股掌之间,通过不断的政治威慑和朝廷对桓温的加官进爵式妥协,桓温进一步壮大并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

我们在做事前,也需要对所做之事的目的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

以长远目的和短期目的为导向做事

如学习英语,我们不仅需要会做题、得高分,还需学得能够与外国人熟练地沟通交流、谈判取胜,能够将外文资料翻译得精准、深刻、信达雅,能培养起一整套高效学英语的科学方法、高明技巧。

有了这些目的,学起英语来,我们的学习思路会清晰很多、动力也会强很多、学习英语制定的计划也会更有针对性:如为了能准确翻译英语单词、句子、文章,我们就会为自己制定英语单词、句子、文章的背诵计划、并切实执行;为了能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我们就会通过看英文电影刻意模仿其中对话,下载英语流利说等手机应用,用英语与朋友、同学勤加交流,刻意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及对话技巧;阅读并练习英语翻译技巧的书籍,听有关的课程,增强口译和笔译能力等。

所以,做事情前,先透彻分析做此事的短期目的和长远目的,再根据两种目的,去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循序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就不会达到短期目的、忽略长远目的地劳而无功;更不会为达到长远目的而将短期目的给荒废。

其二,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即做某事,对我们的能力要求怎样,究竟是能够胜任、确实可行;还是不能胜任、不可行;还是勉强胜任、可行与否在两可之间。

桓温北伐洛阳,就对前秦在暴君统治下自顾不暇、前燕在攻伐段齐中无法抽身、自己攻下洛阳如渔翁得利、东晋朝廷不敢迁都洛阳遂只能加封自己等众多事情的可行性,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所以他的这次北伐,没有遭到前秦、前燕军的干涉,也确实在姚襄军、周成军两败俱伤后,趁机渔翁得利地拿下洛阳,随后,桓温更以逼迫朝廷迁都洛阳的名义,迫使朝廷对自己加官进爵,直至自己位极人臣大权独揽。

可以说,桓温此次北伐的连续获利,正是对各种事情之可行性进行透彻分析,并善加利后的结果,达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对要做的事情进行可行性分析,能使我们也获利丰厚。

那么我们在做事前,该怎么对要做之事进行可行性分析呢?

检验做事可行性的孙子兵法五事七计

孙子兵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主孰有道?指做某事,自己的父母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会不会支持自己,不反对自己。支持者多,反对者少,就可行;反之,不可行。

将孰有能?指做某事,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此事,不能就勤加训练,努力去有针对性地提高能力,谋求胜任;若已胜任,就精益求精。

天地孰得?指做某事,天气、地形等因素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利,可行性就大;不利,可行性就小。尽量在有利天气、有利地形中做事;避免在不利天气和不利地形中做事,争取可行性最大化。

法令孰行?指平时是否能调整好生活作息,保证身体健康和心志坚强,能调整好身体和心志,做事可行性就大;反之就小。

兵众孰强?指做某事,身体是否健康、体力是否充沛,健康充沛,做事可行性就大,不健康不充沛,做事可行性就小。

士卒孰练?指做某事,对某事是否了解透彻,能否熟练处理?了解得越透彻,处理越熟练,做事可行性越大;反之可行性越小。

赏罚孰明?指做某事前,是否对做成该事后的自己给予适当奖赏,是否对做不成该事的自己给予合适处罚?赏罚分明,做事动力就强,可行性就大;反之就小。

总之,以上七方面,我们做得好,做事可行性就大,就可以去做;做得不好,我们就尽量先别去做事,否则劳而无功的可能性极大,可以将七方面都调整好,再去做。

其三,做任何事,都要进行利弊分析,即做某事,对我们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若利大于弊,那就不要犹豫地赶紧去做;若弊大于利,那就不要妥协地赶紧拒绝、不去做;若利弊相当,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暂时搁置。

桓温北伐洛阳的利,一是能趁姚襄与周成争夺洛阳两败俱伤时渔翁得利地击败两军、攻占洛阳;二是在攻占洛阳后,可借着恢复故都的战功逼朝廷迁都洛阳,迫使不想迁都的朝廷对自己加官进爵;三是能凭借克复旧都的威名,招揽到更多世家大族子弟为幕僚,壮大自身智囊团和政治势力。

至于弊端,一是桓温此次北伐,空耗物力财力人力,仅取得难以久守的洛阳及司隶州,此地处在前秦、前燕两国的夹缝处,内部土地荒芜、外围胡马长鸣,无法作为稳固安全的北伐基地,去步步为营地攻略北方扩大战果;二是逼迁洛阳的政治威慑和军事威胁,进一步激化了桓温与江东各世家大族、司马皇族的矛盾,后两者虽然不敢明面上公然反对桓温,但暗地里则开始给桓温北伐下绊子、使阴招,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桓温以后的北伐,更加凶险难测,因为敌人不仅在前线,也在后方。

孙子兵法: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

分析做事利弊的swot战略分析法

我们做事情,需要事先根据做事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方面,来综合评判做此事的利弊多少、大小,并互相对比、反复印证,必要时可以就某事在列出以上类似表格的基础上,咨询自己的父母等长辈,可以咨询领导、老师、同学、朋友等伙伴,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地分析做事的利弊,这样利弊分析结果往往更加科学正确。

随后,若确定某事多利少弊,就迅速去做;若多弊少利,就立刻停止去做;若利弊相当,就分情况对待:若从长远来看多利少弊,就直接去做;若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弊相当,就先搁置不做;若从长远看多弊少利,就别做。

综上所述,要想事半功倍地做事做人,我们需先以目的为导向,指导自己刻意、有针对性地确定通过做事所需成长的核心能力,明确做事目标、成长方向,再对事情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各项准备,三思而后行,争取可行性最大化,最后要群策群力核实做事的利弊对比,尽量多利少弊地去做事。

相信如此行事,我们会越来越事半功倍地做好事、做好人。

加油,不想劳而无功、想在做事中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兄弟姐妹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而复失!桓温如此北伐洛阳,对想事半功倍做事的我们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