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002|财务自由的门槛及其实现(下)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投资001|财务自由的门槛及其实现(上)

https://www.jianshu.com/p/0907f0c34b83

我们讨论了财务自由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门槛有多高。即财务自由=75*当地每平米房价+超过当地平均工资的资产性收入。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假设举例的方法和大家探讨财务自由的具体计算方式以及实现财务自由的宏观思路。


财务自由的实现

在确立了财务自由的标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探讨如何达到这个标准了。一个容易被忽略且略显残酷的事实是:祖辈的富有与否与能否加速迈过财务自由的门槛有着不小的关联。假如你的祖辈直接给你了一套住房,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一半。但这并不意味着出身平凡甚至不好的人这一辈子都注定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只不过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的眷顾。

以普通家庭即父母无法直接提供一套住房的家庭为例,同时为方便计算,假设该家庭在北京生活。北京2020年十月的房价均价为5.7万(安居客),四舍五入取6万计算,则75平米对应450万。北京市19年全口径税前平均工资为10万,即每年资产性收入应大于10万。按照沪深300指数扣除通胀后7.5%的年化回报率计,且每年只提取不超过2.5%的收益用于消费。换句话说,在实现财务自由后最好还是能将每年5%的收益用于在投资以实现复利效应,增加资产性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因此,生息资产最少需要400万。也就是说在北京摸到财务自由的门槛大抵需要850万人民币。但这850万是包含居住的房子和资产的折现值,也就是说即便有一套价值为1000万的住房但没有其它资产并不能算跨过了财务自由的门槛,因为自有住房很难产生资产性收益并超过平均工资。

此外,上述财务自由门槛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标准。如果是伴侣,则标准就要变成450万房产+400万*2=1250万。如何育有一个后代,那么标准就变成了90平米*6+400万*3=1740万。如果想要二胎,那么标准就上升为105平米*6+400*4=2230万。简而言之就是随着家庭人口增加,房子居住面积和资产性收入覆盖人口就随之上升,财务自由的门槛也因此而上升。

如果还想进一步给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财务自由的门槛就会迅速提高。假设我们想在教育资源丰富的海淀区生活,那么一家三口或者四口的财务自由门槛就变成了:90平米*9(海淀区平均房价,安居客)+400万*3=2010万或105*9+400*4=2545万。由此我们看出当人的需求乃至欲望不断延展时,家庭财务自由的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如果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考量,我们或许需要沉静一下来思考那些是必要的需求,那些又是多余的欲望。如果欲望过多,即便按照本文所设定的、不算贪心的标准,达成财务自由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那么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再不考虑特别好运的情况下(中彩票之类的)能做的就是打工、攒钱、买资产,往复循环。通过工作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再通过节约累计资本,最后将资本进行投资获得资产性收入。然而在这个大循环里,每一个小循环都不易被高效完成。

打工是循环的起点,也是最易实现、最稳妥和坑相对比较少、比较浅的阶段。作为财富积累的第一步,打工直接关系着起点。在打工过程中要尽量选择趋势发展向上的行业,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力争尽快将自己的工资收入提高至1.5倍于平均工资的水平。同时还要避免过度透支自己的健康,因为只有保持健康才能享受到资产带来的复利效果,否则很可能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简而言之,我们不但需要一份高薪的工作,还需要保证不能因为工作而损害健康的身心,至少不能损害到不可恢复的地步。

攒钱是一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简单地说攒钱就是开源节流的结果。然而,开源如工作薪资、副业收入即便有提升也是相对平稳和缓慢,要想快速积累储蓄,只能把重点放在节流上。不幸的是节流很大程度上是逆人性的。生活本来就很苦,还时时刻刻的要精打细算,并且很可能熬了很长时间回过头一看也没积攒多少钱。这种对比反差和沮丧感自然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爽快感无法比拟。但这也的的确确是通往财务自由的几乎唯一路径,没有积攒下来的余财,拿什么去购买资产呢?没有资产又如何获得资产性收入呢?因此想要进入下一个循环—投资,我们不得不仔细研究如何省钱,尽力削减一切不必须开支。

最后一步买资产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也暗藏杀机。很多人将毕生积蓄投入其中希望“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但最后却落得“百万富翁进,百万负翁出”的下场。从字面上看,买是个极其简单的活儿,无论是很基础的定期存款、通知存款、货币基金还是债券基金、股票、房产,只要钱到位,什么都好说,尤其是除房产以外的资产,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完成。但真实世界从来不像字面上形容的那么简单,否则人人都财务自由了。

现实投资当中难就难在“知行合一”,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知不够的情况下就冲进了投资市场,然后行也不当或者太当了,导致错上加错。最后在交了无数学费然后退出市场,发誓再不入市,转而使用活期/定期/大额存款和货币基金进行资产配置。然而这种类现金配置很难跑赢通胀,即基本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财务自由,除非薪水真的很高比如年薪百万且平时花销不大。退一步说,即便年薪百万,税后大概是70万。就算不吃不喝,仅靠储蓄或者类现金理财,达到财务自由也要超过十年。因此,在投资上我们不能把重心放在类现金理财或者银行理财上。

美国西格尔教授曾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中通过两百年数据的回顾发现股票是长期复合收益率最高的资产,美股长期复合回报扣除通胀后在6.5%-7%。股票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收益是因为股票的背后是企业,而企业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通过长期持有股票类资产可以最大程度上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普通人在投资时要立足于股票资产。这也是上文在计算具体财务自由标准时在投资部分为什么采用沪深300指数扣除通胀收益率即中国在上海、深圳两个市场上市的市值最大的前300股票的长期扣除通胀收益率的原因

在我们掌握大体思路后,也不要轻易觉得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很快就能到“炒老板鱿鱼”的地步。假设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住父母房子,在暂不考虑通胀对收入和支出的影响下,22-25年薪8万、26-29年薪10万、30-34年薪12万、35-40年薪15万,每年支出为4万,其余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沪深300指数。按照7.5%扣除通胀回报率计算,且收益全部再投入即在财务自由前不提取资产性收入进行消费,则40岁时可以拥有249万资产。尽管这个资产数额超过了类似条件的同龄人,但距离财务自由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这确实是一个残酷的真相。普通人在运气一般而又缺乏家庭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在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然而我们也不用对上述计算结果过于悲观。我们可以从提高年收入、婚姻杠杆、提高省钱效率、住房杠杆、健康生活和提高投资收益率这几个维度来不断提高循环运行的总效率。争取在老年(55岁)来临前之前实现财务自由。

简而言之,实现财务自由的宏观思路是长时间且不断的推动工作、储蓄和投资的循环。不仅要提高每一个循环内的资金量,还要提高每一个循环内的资金使用效率。

那么如何提高参与循环的资金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呢?这是我们在下一章将要探讨的问题。


问题与思考

1.你觉得这样的财务自由标准是高还是低呢?为什么?

2.你觉得如何才能够拓展收入呢?

3.你有什么省钱的小妙招么?

4.你在投资上有什么心得么?

欢迎留言讨论


关注我,获取有关财务自由和投资的持续见解

如果您觉得写的好,劳烦点个赞支持一下

赞赏是最好的赞美,让我们携手共创优质内容

版权所属,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原文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资002|财务自由的门槛及其实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