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劳动——点滴记忆之三

在我上学的时候,学校的假期安排和现在不一样。我们一学年有四个长假:暑假、寒假、麦假和秋假。别看假期多,时长并不比现在的假期长,只是分散了而已。

顾名思义,麦假就是收麦子时放的假,为的是让孩子回家帮家长收麦子。秋假就是秋庄稼成熟时放的假,是为了让孩子回家帮家长收秋天成熟的庄稼。从这些假期就可以知道,以前的孩子是很能劳动的,劳动教育在家就完成得很好。

事实上,在我的记忆中,假期就伴随着劳动而来,除了寒假,都是充斥着辛苦地劳动。麦假要帮忙打场;秋假要打豆,割谷子,出红薯,收高粱;暑假要拔草,打烟,翻红薯秧等等。

放麦假的时候,我很少参与割麦,只记得割过一回,手上还磨了血泡。我最喜欢的是打麦。在麦场里摊好小麦,等着拖拉机拉着石磙在上面碾上个把小时,那麦籽就掉在地上,麦秆就变得柔顺起来。孩子们最喜欢这个时候的麦场,非要在上面翻跟头、打滚不可。大人们当然是不让,他们还急着把麦籽收起来呢。用木叉把麦秆挑起来,垛到一起,就成了小山一样的麦垛,也是孩子们玩耍地好地方。剩下的麦籽和麦壳的混合物,就只有薄薄的一层了。用平板把它们堆拢起来,借助自然风或鼓风机吹走麦壳,就只剩下干净的麦籽了;再找个大晴天把麦籽摊开晒干,就可以囤起来或者交到粮管所了。至此,麦子的收割工作才算是彻底完成了。

这样的一套程序在整个收麦季节循环往复,大人孩子每天都忙忙碌碌,每次干完活,脸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灰尘,空气中弥漫着朦胧的气体,不知是雾气还是土气。相比之下,如今的联合收割机就方便快捷多了,只需一两个小时,一亩地的麦籽就清清爽爽地堆在眼前了。

几乎每一个上学的孩子都写过一篇作文——《秋天的田野》,当我成了老师以后,让我的学生们写,发现他们完全不得要领,写的都不符合实际情况,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究其原因,缺少实际的生活体会。他们很少到田野里去,别说干活了,很多学生连家里的地在哪都不知道。他们没有真实的观察,也很难写出真切地内容。而在我的记忆里,秋天的田野真的是五彩斑斓。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经历了大半年地孕育,成就了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捡黄豆,割谷子,摘花生,摔高粱,这些场景每每想起,都让我想起那种贴心地成就感——因那满满的收获。

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摔高粱的场景。父母把高粱穗连同二尺左右的高粱杆用镰刀割下来,运回家,找一块空旷平整的地面,穗朝外,杆朝里,摆一个大圈。我和哥哥就坐在圈的中间,一次拿一根或两根高粱,用尽力气朝地面摔去。当沉甸甸的高粱穗砸向地面,那熟透了的高粱籽就像珍珠般迸溅四散,一下、两下……当高粱穗里的籽摔得差不多了,就换下一穗。我和哥哥有时会比赛似的较劲,在我们的嬉笑声中,一批批高粱籽飞向空中,又散落在地,地上地高粱籽越堆越多,我们也摔得越起劲。

麦假和秋假的时间都只有半个月,时间最长的还是暑假。

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台吊扇,还总是因为没电而不能用,乘凉就只能靠树荫蒲扇了。为了躲避炎热,上午去地里干活总是早早出发,早早结束,下午要等太阳下山再出门。当时家里种的经济农作物是烟叶,而烟叶是我印象中种起来最复杂的一种农作物。从下烟苗到移栽,浇水,打杈,刷烟(把成熟的烟叶从烟棵上掰下来),上烟,装炕,出炕,下烟,拣烟,缠烟,直到卖烟,才能将它转化为为数不多的财富。即便如此,这烟地里的收入也是当时很多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既然种烟如此重要,那这些活儿自然就是全家齐上阵了,即便是小孩也要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到烟地里去拔草,大清早就去了,当我把一垄拔完的时候,天已经很热了,我看到地头沟渠里长着很多野花,就兴致十足地玩起来,我把花摘下来,插在我的草帽上,还沾沾自喜地觉得真好看。玩够了,想着再拔一垄,倒回去就回家去。刚开了个头,就听见了妈妈焦急的呼唤声。我赶快答应,原来天已经到晌午了,妈妈看我还不回家,还以为我晕到地里了呢!当她看到我满头的小野花,不禁哑然失笑,要吵我的劲也就散了。

除了地里的农活,作为女孩子,在我稍大一些的时候(大概10岁以后),妈妈就开始教我做饭了。当他们一大早去地里干活时,我就负责在家做饭,等他们干完一阵活,回到家里,刚好能够吃上热乎乎地饭菜。由于年龄小,有时候干起来力不从心。记得有一次做好饭,从灶台上往下端饭锅的时候,手一抖,连锅带饭扔了出去,幸亏锅是朝外翻的,滚烫的稀饭都撒到了地上,如果朝里洒的话,我就惨了。

做饭之外,还有洗衣服。当时家里没有洗衣机,用水也不方便,都是人工压井。我们家离河很近,洗衣服都到河里去洗,当时的河水很清,鱼虾成群,即使有乡亲们的洗衣污染,也比现在的河水状态不知道要好上几百倍。洗衣服是我喜欢做的事,因为可以玩水,一边洗,一边捞水里的小鱼小虾,但是我担心的是水里的水蛭,怕它吸到我身上,因为大人们总说那玩意会钻进人的身体,把人的血吸干。不过水蛭很怕洗衣粉,一烧它就死了。唯一让我难过的是洗过的衣服很沉,从河边端回家总是把我累得不行(因为洗一次都是全家的,一大盆)。

在长时间地劳动中,我感受到了家人的不易,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那时虽然我只有十多岁,但是我的手上也有了一层茧子,即便拿针穿进去也不觉得疼。后来,随着学业的增加,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干农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里的地也承包出去了一部分,烟叶也不再种了。到如今,我手上的茧子居然都消失了。当然,我现在做的更多的是脑力劳动了。

现在的孩子放假都是吃喝玩乐。家长都去打工了,他们也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很多孩子都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这样地懒不仅是在生活中,还体现在学习上。这并不是好事,但是时代发展至此,很多问题自然会随之出现,很多专家呼吁让孩子吃“苦”,因为人生本不是永远一帆风顺,幸福和乐的。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明白这一点,在力所能及地条件下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坚强品质。我想,这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期劳动——点滴记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