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

每天看本书,今天了解的书是《(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作者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世界银行的第一位总裁。本书的主要讲凯恩斯通过极有洞见力的分析,预见凡尔赛会议必将引发的可怕后果。一战结束后,合理的弥补方式应该是尽快把战争对贸易的破坏消除,而不是用老旧的帝国主义战争方式,以政治经济手段压迫对手。下面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说这本书。

第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背景。

在19世纪的前期,欧洲就已经形成国际分工,不过,如果把欧洲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欧洲的商品基本是自给自主的。维持人口有一个前提,就是人口不能过分扩张,不过到了世纪末,欧洲的人口数量就开始大爆发了,仅中欧地区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整个北美的总和。在一战爆发之前,俄罗斯的人口只用20年的时间就从1亿扩张到1.5亿。究竟是什么因素支持了人口大幅度增长呢?其实是北美巨量的粮食供应。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曾经有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国家人口的增加只要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那么灾难就来了。德国膨胀的人力没有沦为剩余的劳动力,而是投入到飞速运转的工业生产中。德国的基本经济模式就是用工业产品换取食物,在财富不断增长中,德国就像一部强劲的引擎,成为整个欧洲工业经济的火车头。多数欧洲国家对德国的贸易额,超过了本国贸易总额四分之一。这时欧洲的货币政策也是比较健康的,不光是英镑或者法郎,俄罗斯、德国、奥匈帝国也建立了黄金挂钩的货币制度,整个欧洲的金融都处在极为稳定的状态。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了,具体的理由在这里无法具体展开,理性的判断是外交和政治上不可抗力的一连锁反应造成的。

第二部分:战败国是怎么被处置,这种处置有多么的不合理。

刚开战之前,所有参战国都没有料到战争的破坏如此巨大,持续如此之久。德国在战争中采取了很多毫无保底的破环活动,所以巴黎合会上战胜国开始对德国的清算。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通过补偿来挽救自身所受的创伤。但在巴黎和会之前,停战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一个“十四点的计划”,内容是:德国偿付的战争赔偿,仅限于海陆空侵略给战胜国平民及财产造成的所有伤害。也就是说,要求赔偿基本都是直接经济损失。但凯恩斯通过估算和分析,认为战胜国没有合理贯彻这个精神,而是大幅度掺水,并且夸大其词,法国更是狮子大开口,把损失高估了好几倍。而且,战胜国要求赔偿都是十足的真金,必须用硬通货和物质来支付。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更糟糕的是,战后的领土划分也破坏了经济格局。以西里西亚地区作为例子:这个地方原本属于德国的,德国由许多炼铁厂在这里,虽然铁矿石原料缺乏,但当地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燃料充足,本来,可以靠德国国内的动力来供应铁矿石,这样一开成本并不高,但是在战后的新格局里,西里西亚被割让给波兰,铁矿石的供应链就断了,钢铁的产量大幅大幅下滑。更严重的是,战胜国提出一个让凯恩斯觉得匪夷所思的主意:那就是德国人在海外的投资,也可以被战胜国强行征走,用来冲抵德国国家的赔款债务。个人的财产怎么可能用来还国家的赔偿债务?这说明战胜国明知道仅仅依靠掠夺一个国家的税收是难以达成自己要求的数额,相信胜利者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干脆把德国政府的责任直接摊到德国老百姓头上。如果巨额赔偿的

压力是剥皮去肉,对本国产能的挤占是伤筋动骨,对私人产权的直接掠夺就是削骨吸髓。

第三部分:《凡尔赛合约》不合理的条款到底造成了那些影响。

面对战胜国的索赔压力,战败国不得不形成一种“自我封锁式”的赔偿方式。这个自我封锁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经常会把民怨引导到打击奸商的方向上。所谓奸商就是囤积居奇。但在凯恩斯看来,囤积居奇其实是过量投放货币的结果,如果把商人子啊恶劣环境下的自保行为当作物价上涨的原因,其实是因果倒置了,商人是社会经济重要的细胞,对所谓的奸商的指控和打击,其实并不能改变现状,甚至有可能让形势更加恶化,加剧社会仇恨,比如德国民众对犹太商家的仇恨就和这一点很有关系。在战败里,国内市场物价飞涨,政府只好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保证本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降低底层民怨,维持稳定。但当人们用货币越来越难交换到需要的足额商品,他们就会倾向于把产品自用,或是用于馈赠,到最后干脆把生产时间用来休息,这样一来经济活力也就更加萎缩了。战胜国也好不到哪儿去,战时对物资的巨量需求造成了财政危机。实际上因为战争,欧洲的工业生产已经摇摇欲坠了,但战后的清算却加剧了这一切。唯一一个舒服的是美国。美国获得了30亿美元的巨额货币赔偿以及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美国国内获得巨额的货币资金积累。但是这一切也为未来的泡沫破裂埋下伏笔,1929年的华尔街泡沫破裂,宣布了大半世界的大萧条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