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报考后的思考

无论是高考前的规划还是录取通知书到家后,您可能会有一种“高考志愿仍没完事”的意犹未尽感,没关系,您不是个案,而是高考季整个家长群体的共性

    其实每届高三家长都会感觉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与往年不同”的: 2017年高考题偏难、2018年高考题偏易、2019年高考人数增加、2020年本一二批次合并、高考推迟、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横空出世,2021年首年新高考落地、2022年数学试题难度大、2023年试题较易等,高考如棋局局新,一方下雨一方晴。

    书归正传,意犹未尽感是怎样来的呢?

      1,以普通本科批次而言,共可以填报112个志愿单位,相比之前的老高考10个院校单位,112个志愿单位确实有一望无垠的感觉。10个院校志愿看起来线条粗大,112个志愿单位颗粒感更加细腻,可塑性强,努力在“更优解”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中,“意犹未尽”感就产生了

     

    2,天下没有够用的分数。高考前孩子分数下降焦虑难眠,分数上升喜形于色,退也忧进也忧,然则录取而乐也?非也,“分数不足恐惧症”在填报志愿时表现还是很明显的,“要是再多考10分就好了”是高频词。得不到的院校仰视,怎么看怎么好且爱屋及乌,到手的学校俯视,王熙凤审看刘姥姥,总觉得缺点什么:专业排名高的城市不行、城市好的专业不行、城市和专业都接受的分数不够,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孩子是第18个志愿录取的,第17个志愿就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第16个志愿使劲想也想不起什么缺点,试想一下,如果是第15个志愿录取,我们看第16、17个志愿又会是什么感觉呢?“分数不足恐惧症”加剧了“意犹未尽”感

      3,得不到就是最好的。小时候总觉得别人家炒的菜好吃,普通本科批次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志愿单位生效,无论是第1个还是第112个,总会111个志愿单位作废。录取通知书放在案前,望着其余的那111个志愿单位,不免思虑万千: 孩子是第18个志愿录取的,第19个志愿城市好、第20个志愿专业排名靠前、第21个志愿孩子更感兴趣、第22个志愿离家近,看着这些没有得到的志愿,此时此刻能感受到的优点最多。 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还是老祖宗那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4,老高考有这种感觉吗? “分数不足恐惧症”老高考的家长们也是有的,但是“意犹未尽”感没有这么强烈。老高考志愿以院校为单位,分数梯度设置的间距比现行模式大,能录取到哪所院校一般心里都有数,现行志愿模式以专业(类)为单位,相近志愿单位之间分数梯度非常致密,并有选科因素影响,对于录取位置的初步把握可能不如老高考。老高考存在专业调剂,一旦被院校提档后专业分数不足,会发生调剂,也就是专业“录非所愿”,只要专业在六个专业志愿里大多数时候是知足的,新高考志愿是“自投罗网”式,想读的就报、不想读的不报,选择面大了以后,就像刘姥姥就进了大观园……这可能是产生“意犹未尽”感的技术层面原因

      5,对孩子的疼爱是产生“意犹未尽”感的根本原因。不知道您发现没有,基本上从初中开始,咱们家长凭自己已经很难去辅导孩子的功课了,又想让孩子成绩更好、又使不上劲,这种无力感可能会一直伴随到高考,高考志愿是重大选择,生怕给孩子选错了: 按兴趣来怕不好就业、按热度来怕35岁危机、按就业来又怕孩子不喜欢,即便是录取通知书到家,这种感觉的惯性仍然很强。我们在为孩子填报志愿时,不仅会解读入选志愿单位的理由,而且会解读不入选的原因,尽最大努力降低大家的意犹未尽感

 

      没有十全十美的行业,也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专业。“钱多事少有发展、位高权重责任轻”,也只有传说中的神仙可以达到。挣钱多的压力大,压力小的没前景,有前景的分数高,分数低的难就业,好就业的环境差,环境好的不稳定,稳定的又工薪低……

报志愿和找对象一样一样的,漂亮的不温柔,温柔的没主见,有主见的没女人味,有女人味的乱花钱,不花钱的没品味,有品味的不放心,放心的没法看……

      女选男也是一样,既有钱买车买楼买包又有闲陪你逛街随叫随到、既高大帅气风流倜傥又忠贞不渝不与其他女孩说话的,恐怕也找不到。 你选择喜欢他(她)的优点,那么,请同时包容他(她)的缺憾!

      曾国藩说过: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既来之则安之。没有好学好考研的专业,因为学道酬苦,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只有业道酬精,如何读一个大学和在哪所大学就读一样重要,高考不是学习的休止符,更不是努力的终点,乾坤未定,皆是黑马!

    努力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愿孩子们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关报考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