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为我从天来——读《李自成》有感

图片发自App

和朋友闲聊明末清初那段动荡的历史时,对一些历史事件很模糊,如明末崇祯皇帝媒山自缢经过,李自成进北京大顺军的军纪为什么会迅速败坏,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过程,李自成退出北京后的结局等等,一直想详细的学习了解一下,于是从当当网购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姚雪垠《李自成》十卷本,又网购了《姚雪垠传》、孟森先生《明史讲义》,从百度下载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打印订成小册子作为学习参考,补一补肤浅的历史知识,读后,写一点浅薄的读书感想,为使自己更多的从书中吸取知识。

长篇历史巨著《李自成》十卷本各卷均有书名,这十卷的书名分别为:潼关南原大战、商洛壮歌、紫禁城内外、李信与红娘子、三雄聚会、燕辽纪事、洪水滔滔、崇祯皇帝之死、兵败山海关、巨星陨落。从十本书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从起义到悲剧性失败的一个大体脉络。

当历史定格在1644年的3月19日,那些刻在记忆中的远去的时光,那段明末崇祯当政的17年,仿佛就在时光的流逝中,还在隐隐显现。虽然时间的河已流过三百七十多年,可是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千疮百孔,朝政腐败,满清犯边,蝗旱大灾,民不聊生,饥民走险,闯献聚众的年代,那段直接导致了改朝换代,悲剧性地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岁月,重新回味时,愈加沉重。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可以回顾,可以分析,也可以品味,可以怀念。

李自成、朱由检,这两个悲剧人物,一个是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短命的大顺朝,一个是想励精图治治理大厦将倾的大明国,一个是自崇祯二年就开始随高迎祥争战南北历经无数战斗的农民起义者,一个是自认为不是亡国之君旰衣宵食刚愎自用的明末代皇帝,两个人的悲剧命运无法逃脱历史的局限,也无法摆脱命运的陷阱。李自成进京,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逼使崇祯媒山自缢,大明三百年江山顷刻坍塌。当自成急着在北京登极,运金银致西安的时候,那时的大顺皇帝本人还是衣着朴素,对自己要求很严,时时告诫。从选妃一事中也能看出自成进皇宫后对自己的约束。费氏、窦氏二人皆美人,近侍宫女也不乏貌美者,但自成终不沉湎于美色,只选窦氏一人,而将费氏赐于手下战将。冥冥之中也避免了一场费珍娥阴谋行刺大顺皇帝为崇祯复仇的大祸。

自成招降吴三桂失败后,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此时大顺军已不能与满清抗衡,加之自成一心想先消灭吴三桂,心存侥幸,孤注一掷,不听李岩献策苦谏,且自起义以来,对满清毫无防范,毫不重视。顺军入京,内部骄傲,将北京六品以上官员全部严刑拷掠,逼交饷银。顺兵不驻城外,却进京和百姓同住,抢掠奸淫,军纪大坏,战斗力渐失,加上没有后援,悬军进入山海关,做孤军决战,大败退出京城。自此,长城门户大开,清兵铁骑长驱直入,入主中原。大悲乎,公元1644年。

我曾经认为,书中全是刀光剑影,注重于历史的概况,扫描于战场的血腥,少有让人感动甚至欲泪的动情画面,或者因历史的久远,日渐苍白。读时,却被慧梅勇救高夫人差点命丧、为壮大部队实力的大局嫁给袁时中、当袁时中叛变后大义灭亲后壮烈自尽的命运悲伤,为她在忠义和情感的取舍中毅然而去,心已成灰而唏嘘感慨。

我曾经认为,书中皆为杀人如麻,成王败寇,为名为利的平面化漫画式人物,少有让人敬佩的血肉之躯,或者因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古人的灵魂已化为大漠风尘,不可接近。读时,却被林泉、玉峰者以仁义为先,顾全大局,苦谏不纳,抛名去利的行为而敬服。

我曾经以为,书中尽写沙场点兵,残酷争斗,苍凉悲怆的过程,少有停步细观,工笔刻画自然之美景的描写,读时,却欣赏书里描写的春花秋月细风斜、黄河澎湃涛声急的大自然风景,更为其中的古典诗词和展开的明代社会生活的长卷而留恋。

三个月来,断断续续地终于粗读完了姚雪垠先生的十卷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浩浩三百万字的大容量,让我走进了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年代。书中出现的那些历史人物也伴随了我三个月。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刘宗敏、宋献策、李信、田见秀,崇祯、杨嗣昌、洪承畴、左良玉、吴三桂、多尔衮……他们道路不同,秉性各异,一个个地从我的眼前走过,又一个个匆匆远去。荡气回肠、惨烈悲壮的硝烟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淡去,留下的,只是“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合上书时,心头又响起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一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风为我从天来——读《李自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