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报告

一、《教育心理学》其书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10版),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教授所撰写的经典教育心理学教材。此书问世后,经多次再版,受到了广大教育从业者和教育心理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有意识的教师”。所谓有意识的教师,在作者看来,是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现实教学之中的教师。这“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有意识的教师应当有足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应当了解关于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诸多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另一方面,有意识的教师还能够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充分发挥理论改造现实的作用。

为了帮助教师阅读群体成为有意识的教师,作者可谓煞费苦心。从学生、教、学、教与学的联系四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并通过课前案例、理论应用于实践等课文辅助系统,一步步引导教师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我看来,有意识也可以这样理解:知其然,亦知何以然。有心理学知识作为后盾,又知道该如何去做,工作和生活自然更加坦然顺遂。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是也。

带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学习教育心理学,既可以帮助自己成为有意识的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意识的学生。再进一步说,抛却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人,学习教育心理学都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意识的、知行合一的人。

二、做有意识的教师

教师可以从本书中学习到以下理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行为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等等。这些经典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指导作用。

比如,对于初中教师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初中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学生自我中心倾向逐渐减弱,而抽象思维能力则在不断增强。这提示我们,对于七年级学生和八九年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教学要偏重于形象化的教学,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而从学生进入八年级开始,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概括提炼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应当对于自己任教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所了解,以便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初中班主任,非常有必要了解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矛盾,初中生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就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他们会通过尝试各种角色来回答“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这类问题。

知道了这一点,班主任就能更好的理解学生。由于对“做自己”的追求,初中生会出现反抗父母、亲近同伴的现象,在同伴群体中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于他们而言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一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为迷茫的初中生指引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同伴群体的力量,通过制造舆论来营造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在相互监督学习之中共同成长。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多元化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现状,而通过对学生多元化问题的思考,仅就我个人而言,打算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努力。

在不能改变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背景下,教师虽然无法帮助家长增加收入,却可以帮助家长改进育儿方式。通过家校合作,家庭社会经济水平不高的学生,同样可以拥有能力和信心去应对未来的挑战。具体来说,可以平日里与家长多做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激发家长关心孩子的热情。向家长发送班级简报,每周放假时向家长发放表扬卡,由孩子代为转交,这可以让家长对孩子更有信心。组建家长委员会,号召家长作为志愿者参加班级管理活动,让家长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三、做有意识的学生

有意识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了解教学策略,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教师是否能够将自己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成为有意识的学生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倘若学生能够有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作为基础,他们的学习也会变得方向明确而更加轻松。老师教学生,不光是在教他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该怎么做。知行合一的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将强化理论简单介绍给学生,告诉他们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一步步的强化而改变,直到实现目标。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讨论出有助于班级管理的强化物,诸如班级小组考核的加分细则就可以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加分细则实际上也是一种强化,学生明确了目标,知道强化自己的哪些行为有助于实现目标,这对于学生本人发展以及班级管理都是有好处的。试想一下,班级小组考核的加分细则由学生讨论制定,这就意味着是他们自己将目标进行细化,为自己设置好了一个个强化物。再通过互相评分的方式,进行自我强化,这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对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也大有益处。

同理,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时,也可以让他们利用这一理论。比如学生可以给自己设定这样的目标:在考试中,语文诗词默写类题目得满分。接着将语文书中要考试的内容进行归纳,每天默写几句,并与同伴互相抽查测试,利用强化程序帮助自己养成学习和复习的好习惯,从而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策略也可以通过组织班会的形式教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学生记忆策略并让他们理解记忆的原理,会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利用自己的大脑,更好地记忆信息。

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信息加工模型给他们的启示,即如何才能让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呢。学生们可能会讨论出如复述、读写结合或联想记忆、理解记忆等方法。班主任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归纳新的记忆方法并加以练习。

活动内容如下,给学生一串数字让学生快速记忆,他们会发现将数字分成几个小部分会更加方便记忆,这就说明工作记忆的容量是5至9个信息单元,学生如果能懂得将知识分块,那么他们的记忆效果就会更好。而如果要将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则需要寻找各个信息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单元之内的联系。

这时老师就可以教他们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像大段的语文课文、大篇幅的历史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分块、找线索理解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内化。

最近,英语老师给学生布置了暑假作业,让学生利用百词斩app每天打卡背单词。实际上,教师也可以将百词斩app中的记忆策略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也能够每天坚持背单词。

百词斩记忆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分散练习更有利于保持记忆,所以应当把单词任务分配到每天进行。配对联想学习是通过联想为新知识创设情境以增强记忆,百词斩中的单词会用图片、字符画以及示例语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不论学生联想到哪种方式,都能和新单词进行配对,根据这个理论,学生可以自行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记忆。

在我看来,教师选择合适的心理学理论教给学生,是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教学生行为主义理论以助他们进行习惯的培养,教学生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以让学生爱上合作学习,教学生梅肯鲍姆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设定目标自主学习……

与一味的说教和要求学生相比,让学生明白其背后的原理将更有助于教师达到教育目标。《正面管教》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过程,教师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教给学生,这一做法本身就蕴含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认同,学生感受到这份认同,便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我曾在班会课上教学生情绪abc理论,曼陀罗记忆法,他们尽管当时听得似懂非懂,却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了练习,并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这就说明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并合理的向学生教授心理学知识,学生必定能够有所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