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宋填词61 郑少微2首鹧鸪天是他留在文学史上不多的印记

郑少微,字明举,所留资料甚少,只知道他是成都人,在元祐三年(1088)进士及第,但是仕途并不顺利。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为相,新党开始了对于旧党的报复打击,郑少微也被卷入新旧党争, 入元符上书邪下籍。政和中,他曾知德阳。晚号木雁居士。

在全宋词中,郑少微留下了两首鹧鸪天,成为这个人留在文学史上不多的印记。

一、《鹧鸪天·咏梅》(宋·郑少微)

谁折南枝傍小丛。佳人丰色与梅同。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

应未许,嫁春风。天教雪月伴玲珑。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

鹧鸪天是最像七言律诗的词牌,区别是把七律的第五句拆分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的句式和七律完全一样。七律的中间二联要求对仗,鹧鸪天的三四句一般也对仗。不过,词的对仗要求没有那么严格,郑少微的《鹧鸪天·咏梅》三四句不对仗,下面那首《思越人· 集句》三、四句就不对仗。

注:鹧鸪天与思越人是一个词牌的两个名称。

这首咏梅不是咏野外生长的梅花,而是折下来的一枝梅。折南枝,南枝向阳因此茂盛, 古人北游思乡也有“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之说。南枝花美艳秀丽,因此可与佳人“丰”色相媲美。

有花无叶真潇洒,不问胭脂借淡红。梅花盛开之际,不需要绿叶的衬托,也不需要借用胭脂来修饰自己。梅花的美在其天然本色,张祜《集灵台》诗云:却嫌脂粉污颜色,故曰:真潇洒。注意这两句的逻辑关系,真潇洒的原因其实有两个,有花无叶、不借淡红,妙在第二句的补充。

应未许,嫁春风。天教雪月伴玲珑。唐李贺《南园》诗云: 嫁与春风不用媒。唐韩偓也有诗云:莲花不肯嫁春风。宋张先有词云: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处郑少微说此梅,有机会却放弃了,不肯嫁东风。不愿意为了温暖的环境和条件妥协。所以愿意和雪花寒月相伴。

池塘疏影伤幽独,何似横斜酒盏中。此处化用了林逋的咏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不过郑少微的梅花是折来的一枝,所以不是孤独地横斜在水塘旁边,而是在酒杯的旁边。

这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写了一枝梅花,这支梅花被人折下带到了诗人的眼前,仍然带着自然纯洁的品质,不问胭脂、不肯攀附春风。这很像一个孤傲的文人,自诩具有高尚的品格,但是它不是林逋笔下孤山小圆的山梅,诗人也不是林逋那种屡招不仕的隐士。 最后两句可以发觉诗人在出世入世之间的徘徊与挣扎,既想想保持高洁孤傲的人格,却用不肯放弃功名利禄,想入世又不肯同流合污。哪有那么理想的世界呢,特别是处于新旧党争的残酷环境里。

咏梅,是古代文人在仕和隐之间的一种思索,读书人仕途不顺时常常会发出这种感叹,其实真正的隐士并不多见。放下寒梅的孤傲,醉卧于酒盏歌舞之间,也许是为官之道吧,不知道作为入了“元符上书邪下籍”的郑少微,几年后为什么有“知德阳”的机会,那个时候蔡京还没有倒台呢。或许,真得放下了雪和月而横斜酒盏中了吧。

词中的梅花被比作了佳人,而佳人往往又是诗人借以自喻的形象。所以这首咏梅说的是梅花,似乎又在说一个美女,其实最终是说诗人自己。

二、有趣的集句词 《思越人· 集句》

欲把长绳系日难。纷纷从此见花残。休将世事兼身事,须看人间比梦间。

红烛继,艳歌阑。等闲留客却成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赢得浮生半日闲。

集句诗或者集句词是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诗中采用了部分或者全部别人的成句组合成篇。例如郑少微的这首词就借用或者化用下面这几首诗的成句。

1、春晚(宋·苏舜钦)

【纷纷从此见花残,已觉长绳系日难】。楼上有愁春不浅,小桃风雨凭阑干。

2、游城南十六首 其十六 遣(一作远)兴(唐·韩愈)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3、渭城曲(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题鹤林寺僧舍(寺在镇江)(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词并没有留下题目,只是告诉我们采用了集句的方式组合成词。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是对于光阴流逝的一种感悟,莫思眼前身后事,人生如梦且尽欢,有花须折直须折,有酒就喝且偷闲。

郑少微借用这几首唐诗,或直接引用,或者小有改变,然后组合成了一首鹧鸪天(思越人是词牌的另一个名字)。因为鹧鸪天几乎就是一首七律,所以用前人的七律或者绝句来集句非常的简单。宋人特别喜欢作集句诗和集句词,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的集句诗,长篇甚至多至百韵二百句。

三、 集句诗和集句词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难

在宋朝,因为前朝大量诗歌的丰富遗产,所以他们很喜欢做这种集句的诗词游戏,王安石、苏东坡、文天祥、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杨冠卿等人都有大量的集句诗作。特别是王安石,集句为词据说是王安石首创,他的集句诗词创作数量也最多,

1、 王安石 《送张明甫》 :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会同。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一句:[唐] 杜牧《题禅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第二句:《金柅园》[宋] 晏殊

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第三句:《汉江》[唐] 杜牧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第四句:《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又如苏轼的《南乡子 集句》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怅望送春怀 ”,起笔取杜牧《惜春》

“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

“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

“万里归心独上来 。”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

“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

“一寸相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对于古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读书少或者藏书少,作集句诗词就难了。如果全靠记忆背诵来做集句可不容易。不知道古人的记忆力如何,估计有很多人肚子里的诗词典故是现代人的几十倍吧,毕竟我们的脑子里还有数理化英、国际形势、中外影视......李杜、孔孟早就被也马云、任正非们代替了。

但是今天的人们也有优势,就是获取书籍方便多了,特别是有了网络以后,这种集句的游戏就更简单。学习计算机会编程的同学估计一天能作出几百首吧?

​​结束语

大诗人杜甫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李白只留下了九百多首,王之涣就悲催一些了,只留下了不到十首,但还是比郑少微幸运一些,作为一个词人,只有两首词传世。文学史上有好多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天灾、更多的是人祸。

郑少微的时代,正逢蔡京大力迫害元祐党人,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九月诏中书对元符三年(1100)时大臣所上的章疏进行清理登记,对上书人分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其中反对或不满新法、同情元佑旧臣的均被列为邪等,郑少微被列入元符上书邪下籍。

不久,宋徽宗、蔡京在德殿门外树立“党人碑”,昭示全国。被刻上碑的官员,或者关押或者流放、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徙。三百多人多少人中有:司马光、苏轼、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秦观、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等人名士。

党人的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连他们的诗作书籍都成禁书,统统烧掉。如果不是民间的保留,今天我们连苏轼秦观的作品都看不到了,何况一个不那么出名的郑少微呢?

结束时,按照惯例填词一首,也集唐人句作一首《鹧鸪天》吧。

莫畏尘间行路难,别来人事几凋残,​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横玉笛,倚危阑,花开花落两悲欢,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因浮躁浅露而英年早逝

观宋填词60 毛滂《惜分飞》是写给了妻子还是写给歌妓?

观宋填词59 周邦彦被王国维批评与秦观相比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宋填词61 郑少微2首鹧鸪天是他留在文学史上不多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