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看家庭教育,祖母不能护短,父亲要多夸奖

《红楼梦》是一本百万字的宏篇巨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我读了不下五遍,其中最吸引我的,不是黛玉和宝玉的浪漫爱情,不是王熙凤的泼辣,而是藏在其中的,一个个生活的教训和经验。

这本书,用了曹雪芹毕生的心血,只为给我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每次读完,仿佛都在人间行走了一遭,感悟了是是非非,感悟了富贵和落魄。

家庭教育,也是《红楼梦》中值得人们去反思的东西。

贾母的溺爱,王夫人的护短,乃至贾政的严苛,都为宝玉厌恶四书五经,为他最后的出家埋下了伏笔。

一、溺爱与责骂,都教不出好孩子

诚然,这个世界上有那种天赋禀异,早早便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几乎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但这些孩子都只是少数,更多的,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

元春才选凤藻宫,成了贾府非常荣耀的招牌。

她自幼养在贾母身边,学的是大家闺秀的礼仪,在入宫之前,还能带着宝玉读书。可见元春应该是少数人。

但宝玉却是正常人。

他天资聪慧,小小的年纪便能识字数千,可却偏偏性格乖张,生平最不爱读书,不爱四书五经,只想要在女儿堆里厮混。

这样的孩子,只要正确引导,日后也能成就一番大业。

可偏偏,贾母无限宠溺,王夫人在长子贾珠去世以后,生怕宝玉出了任何三长两短,贾政也是个不懂沟通的,公务繁忙,要紧关头只会打骂一顿,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后果。最后的结局,是宝玉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再难回头。

溺爱和责骂,都教不出好孩子,或者说,都教不好那些如同宝玉一样的孩子。

如这一类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溺爱,不是责骂,而是沟通和引导。

若是贾政能干干净净将贾府现状和盘托出,若是贾母王夫人能够少一些宠溺,多一些规矩约束,宝玉未必不能成为下一个贾珠。

二、祖母不能护短,统一战线是王道

贾政误以为宝玉在外养戏子,怒发冲冠,抓住宝玉一顿毒打,差点给他打去了半条命。

结果,教训的话也没说完,板子也没有打完,王夫人搀着贾母哭着就过来了,一个哭“苦命的贾珠“,一个骂”不孝的贾政“,如此下来,宝玉不知道自己为何该打,贾政不知道如何教育宝玉,场面着实滑稽得可笑。

这样的现象,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格外典型。

父母教训孩子,祖母常常出来当挡箭牌,孩子不知道是非对错,只知道有人护佑,同样的问题一犯再犯。

可父母祖母能够护孩子一时,哪里护得住他们一世?

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无法无天,没有规矩意识,没有是非善恶,最后成长为恶名昭著的“熊孩子“。这些”熊孩子“们,要么被社会教训,慢慢学好变乖,要么狠狠摔跤,再没有翻身的资本。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家长们统一战线。

是非对错,善恶与否,告诉孩子,打你骂你不是害你,是在教你什么东西可以做,什么东西不可以做。

永远不要小瞧一个孩子,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也有自己的逻辑观念。

在小的时候花心思管教,大了便自然而然能够走康庄大道,自然能平稳度过青春期,更能够懂得父母苦心。

三、父亲要多夸奖,孩子才能有信心

《红楼梦》里的贾政,为了保持父亲威严,极少夸赞宝玉。以至于宝玉不知道什么东西会让父亲开心,什么东西会让父亲生气,最后每次去见父亲,都像老鼠见了猫,整个人灰头土脸,如临大敌。

这是古代畸形的父子关系,是父权社会的必然结果。

可父亲和孩子,原本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若是贾政能多夸奖宝玉,以宝玉的聪慧,就算不爱四书五经,为了讨好父亲,也会卖力去读,去背诵,如此下来,基本功扎实了,日后观念转变,想迈入官场也轻轻松松。

可每次贾政见了宝玉,都没有任何好话。

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题词吟诗,贾政都舍不得夸奖宝玉半句。不是他要求高,而是为了维系所谓父亲的“权威“,哪怕眉开眼笑,开口说话也必然将脸板起来,反而用批评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欢喜。

可人非圣贤,谁又能够透过苛刻嘲讽的话语,看到这句话背后的爱呢?更何况,宝玉还不过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时期。

朱自清著名的《背影》,描述了父亲深沉含蓄的爱,可在他写出这篇文章以前,也曾和自己的父亲有过长达几年的冷战时光。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体会父亲的这份苦心,只要父亲转变观念,用爱和平等来对待孩子,或许这世间也会少许多悲剧吧。

从《红楼梦》中看家庭教育,祖母最好不能护短,要和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保持统一战线,千万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如此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父亲最好要多夸奖孩子,责骂不仅仅包含了爱,也包含了伤害,我们要用爱和平等去对待孩子,而不是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红楼梦》中看家庭教育,祖母不能护短,父亲要多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