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这里不只拍过《速8》| 北美纪行——ooh na-na

D41

      中午出门,开门那一刻,发现阴天大风的厉害,长约7公里的滨海大道(西文Malecón,“堤岸”之意)一眼望去,几乎没有行人、亦没有老爷车,一改昨日风貌,果然,当地人都有预见、有准备,游客们也很“狡猾”。大风吹着海水,掀起一浪又一浪,狰狞撞上防波堤,瞬间高出数米来,下落的时候一半退回海里,一半又越过防波堤重重拍在大道上,冷风裹挟着水汽四散炸开、直向大道这边的我们扑来。碰碰运气,去买上网卡,店家关着门,只留了一道窗缝,我们敲门,匆匆赶来,半开了门就拉我们进去,一边裹紧衣服,一边夸张的比划着外面的天气,“这个天,太冷了,太冷了”。

     眼前这个绿色建筑、黑色雕塑、清冷转角以及前方被海浪“扑杀”的狼藉大道,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这里就是《速8》中,一段飙车的名场面,引擎已然着火,男主又怎会在意,一个甩尾,转过这个急弯,开上大道。

     买好卡,穿过中城的街巷,这里才是那个最“真”的哈瓦那。

     又走到了昨日来过的中央公园(Parque Central)附近,一家店面前队伍老长,是昨天就想吃的那家国营小吃店啊,香气扑鼻,不由得我们也排了过去,三个汉堡、三个小“甜油条”27cup,香酥脆软,确实不错,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更是划算。

      中央公园旁连接着一条宽阔的步行林荫大街——普拉多大道(Paseo Del Prado)。这条大道由法国景观建筑师Nicolas Forestier在1928年重新设计,一直延伸到海岸的尽头,贯穿了哈瓦那城,连接着历史悠久的16世纪古城区与时尚摩登的闹市中心。周围是殖民时代留下的影院、剧院和柱廊式宅邸,与欧洲特有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相似,却又因融在古巴的风情中而不同。2017年香奈儿早春系列秀场就“出乎意料”的在这里举行[来源:搜狐]

       顺着普拉多大道,我们又走到滨海大道,一个右转,“老城”出现眼前,那是一看就知道“老”的“老城”,这里是在西班牙人殖民统治时期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地区,同时又是哈瓦那城15个行政市中的一个。老城或译为旧城(Habana Vieja),位于哈瓦那湾西侧的一个半岛上,面积不大,街道狭窄,至今还留有许多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1982年,哈瓦那旧城及其防御工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旧城的主要景点包括普拉多大道、主教大街、武器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旧广场、大教堂广场、莫罗城堡、圣·卡洛斯要塞、皇家军队城堡、圣·萨尔瓦多·德·拉本达城堡、国会大厦、革命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巧克力博物馆、哈瓦那大剧院、加西亚·洛尔卡剧院、英格兰酒店等[来源:百度百科]。在三天的漫游中,有些景点时常交集,但也有些并未涉足。如今,以旅人之眼看来,这里早已是非常成熟的旅游区,景点林立、游人众多。

      最先看到的是哈瓦那烈士纪念公园,公园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像,白色石质基座,这是马克西莫·戈麦斯纪念牌(Maximo Gomez Monument)。马克西莫·戈麦斯-巴埃斯(西语:Máximo Gómez y Báez,1836年11月18日-1905年6月17日),生于多米尼加共和国,著名的古巴军官和战略家。1868年古巴十年战争爆发后参加古巴起义军,战功卓著,十年战争起义失败后,他继续从事反西班牙殖民统治斗争,在古巴独立战争中任革命军(古巴解放军)司令。戈麦斯毕生精力致力于解放古巴,被视为古巴的英雄,如今建立在哈瓦那烈士纪念公园的马克西莫·戈麦斯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他对古巴做出的贡献[来源:看看新闻、新浪微博、百度百科]

      穿过公园,正对着纪念牌的是革命博物馆(Museo de la Revolucion)。其前身是古巴总统府,从1920年开始到1959年革命胜利,古巴的历任总统都居住于此。目前这里是古巴革命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介绍古巴近现代史的各种文献和实物[来源:百度百科]。门外展出的据说是卡斯特罗坐过的坦克。我们并未进入其中。

      走去五分钱小酒馆(EI BODEGUITA DEL MEDIO),拐弯走进巷子,老远就听到音乐声、喧闹声,看到满满的游人,来哈瓦那,这里是游客的必到之处。五分钱酒馆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前身是一间酒窖,因新创的鸡尾酒而有了名气,再后来这里便成了文艺集聚地。蓝白招牌上赫然写着La Bodeguita Del Medio,这里,因海明威而闻名,“古巴的朗姆酒陶醉了我的肉体和灵魂”,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们追寻着海明威慕名来到这里[来源:搜狐]。人真多,里外挤得水泄不通,本想小酌一杯的我们只好速速逃遁。

      走到巷子的另一头出口,就来到大教堂广场(plaza de la cathedral),左手是教堂,右手是广场。这座1748年始建,1777年完工的大教堂,全名哈瓦那圣母玛利亚托瓦尔大教堂,本名叫圣克里斯托瓦尔大教堂(Catedral San Cristobal)。此建筑为巴洛克建筑美学的极致典范,明确不对称(两边建有两个大小不等的钟楼)的建筑以及稀奇古怪的建筑材料——例如取自于附近海洋里的珊瑚,让这里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教堂之一,也是西印度群岛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来源:百度百科]

      这个布局紧凑的广场是哈瓦那旧城里最年轻的广场,17世纪末在一片沼泽地上建起,广场的东面屹立着建于1740年的Arcos侯爵府和Lombillo伯爵府,建筑的底层都有宽敞的凉廊,其中的后者成为哈瓦那的第一所邮局。顺时针过去,广场南面蓝色门窗的是1720年修建的一个巴约纳伯爵府邸,它采用的是当时盛行的对称布局建筑风格,正面五门五窗,中心合围一个室内天井,四周环绕着托斯卡纳式壁柱,明黄和碧蓝、浅黄和嫩绿展现出浓浓的殖民风格,现在这里是殖民地艺术博物馆。广场西面的是Aguas Claras侯爵府,现在门面一小部分是纪念品商店,大部分是一家酒店和酒吧[来源:搜狐],站在教堂前便听见这家酒吧传来好听的琴声。


      旧城里景点指示牌标注较为清晰,主要为西语,部分信息也同步标出英文。

      这是总督府后的一条石子路,路的中间有一个小喷泉[来源:搜狐]。从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粉色的“两个世界”酒店。

       继续走,看到皇家军队城堡(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这座为抵御海盗袭击、由Francisco de Calona于16世纪设计和建造的城堡是一个工程奇迹,有着深深的护城河、吊桥和6米厚10米高的城墙,不幸的是,它从未用于此目的,因为它位于海湾内太远。相反,堡垒作为贵重物品的仓库以及军队和士绅成员的住所。今天,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的海事博物馆里探索哈瓦那的航海历史,展品包括从沉船中打捞的帆船模型、武器和宝藏[来源:百度]

      西侧的塔楼高耸,塔顶安放的一尊印第安少女“哈瓦那”的青铜风向标格外引人注目,哈瓦那城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皇家军队城堡与对岸的莫罗三世城堡互成犄角,可以封锁运河。由于当年海盗猖獗,西班牙人发现Havana如同口袋一样的港口易守难攻,于是在细长的“袋口”两端修建了很多城堡和大炮,同时还有一条巨大的钢缆能够拉直封住港口。在过去,每天早上九点和晚上九点,城堡里都会鸣炮,用来通知人们开市和关市,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宵禁封城门[来源:马蜂窝]

       在路边长椅上坐下休息,发发呆,看看哈瓦那运河和哈瓦那港,往来的老爷车和对岸的卡巴那要塞(La Cabana)。圣卡洛斯城堡又名卡巴那要塞,位于莫罗城堡东边,现已是连成一体的公园。

       被几个当地年轻人友好搭讪,不时还蹦出一两个中文词语,临走的时候塞了名片到我们手里,定睛一看——“老秦家”——他们开的居然是一家中餐馆。

       这一条滨海大道上零星布置了一些雕塑,当时行走时并未十分在意,如今回看一些前辈游人记录时才有一些发现。其中有一尊日本人的塑像——支仓常长像。支仓六右卫门常长(Hasekura Rokuemon Tsunenaga,欧洲当时译为Faxikura;1571年─1622年),日本安土桃山时代仙台藩大名伊达政宗的家臣,藩士。大概是由于早年间参加过丰臣秀吉所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我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或“壬辰倭祸”,韩国称为“壬辰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1592年到1597年),被认为拥有一定的远洋航行、适应异国环境、统帅的能力,于是受藩主伊达政宗派遣于1613年至1620年间率领使节团,乘“圣约翰洗礼者号”海船横越太平洋和大西洋,前往欧洲,途径墨西哥、古巴、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还见到了罗马教皇,之后回到日本。当然,这已经是郑和下西洋180年后的事了,但是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派往欧洲的日本人,他的出访也是法国与日本关系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交流[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和早上的天气完全不同,此时日光充足,晒得睁不开眼,转过街角,走进游客中心避避日头,出门看见对岸“山”上的洁白耶稣像和港湾里停靠的白色邮轮。

       往巷子里折返,途径一个小型旧货市场就到了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由殖民时代的几座巴洛克式建筑组成,包括哈瓦那总督府(Palacio de los Capitanes Generales)和Hotel Santa Isabel等。广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非常繁忙,旁边围绕花园的空地是一些买卖古旧书籍、画报、小玩意的跳蚤市场,人们在人行道上跳舞或是坐在露台、花园长凳上慢生活[来源:百度、搜狐]。狗狗猫猫们不能更惬意慵懒。

       一栋粉红建筑出现眼前,似乎有点熟悉,想起在前人的旅行书籍里看过,这是海明威曾住过的旅店“两个世界”(HOTEL AMBOS MUNDOS)呐。这里位置很好,就在热闹的十字路口一角,挨着旧城最主要的主教街(OBISPO街),又离武器广场不远。海明威1932年至1939年经常住在这里的511房间,期间创作和发表了很多不朽作品,其中《老人与海》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来源:携程]

      我们没有上楼参观。

      走走旧城,看看老建筑,买买国营店里的起酥果酱点心和咸香肠小面包、雪碧,约50cup。看,多么眼熟。

      哈瓦那大学(Universidad de la Habana)由米尼加的修道士在1728年创建,是古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也是拉丁美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大学最早的建址在哈瓦那老城,后来1902年迁至新城[来源:马蜂窝]。我们没有专门去新城的大学,只是离开的那日在外部一扫而过,但在老城见到了有Collage Habana字样的门楼,所以并不能确定这里是不是哈大的老城校址。


      古巴其实是一个很注重教育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15岁以上的人口中,会阅读和写作的比例占了99.8%。在古巴,教育是国家的事,一切教育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在义务教育期间,学生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得到教科书、铅笔、作业本、校服和书包等物品。因此,教育经费的高比例投入不仅使得古巴的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更使得全体公民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现在,哈瓦那大学也有很多海外学生,自1964年起,就为中国培养了不少西语及其它专业学生[来源:马蜂窝]

      继续行走在主教街,埋身于人流熙攘之中,复看各式大店、小店……

      晚饭三个美式汉堡225cup,可乐30cup。回到防波堤附近上网,传图、报平安。天太冷,基本没有人在外面,更别提上网了,古巴人民看到“网瘾”如此大的我们,大概会下巴掉下来吧。

      8点左右,一个老美大兄弟路过看见我们,犹豫了一下,然后急切又客气的问到“你们会、会英语吗?这哪有咖啡厅什么的能上网”,我们相视噗嗤一笑,告诉他首先需要上网卡,只见他迅速从牛仔裤口袋里掏出一张,我们说要刮开背面的密码,就可以用了,大兄弟破灭的希望瞬间点燃,眼睛都亮了。我们还坐在台阶上,大概是为了听清我们的“指导”,面对我们的大兄弟顺势从站着变为蹲着,又激动地索性跪着趴在地上,一手压着卡,一手拿着硬币,一阵儿猛刮,卡——破了,卡的密码位置瞬间被刮穿,我们帮他拿过来,也想仔细辨认,但有几位实在看不清,大兄弟顿了数秒、嘴角抽搐着蹦出一句“What a lucky day!”,扶着前额、裹紧了衣服,掉头向夜色里走去。望着他遁去的背影,又好笑又可怜,想起昨日的我们。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起身“回府”。


                                                                                                                     未完待续……



感谢阅读。

更多图文、旅行见闻分享,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走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 这里不只拍过《速8》| 北美纪行——ooh n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