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写,就应该这样结合——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读课笔记

文/涅阳三水

这篇文言文很短,只有五十多个字。

这篇文章很长,足足用了八十分钟才上完。

于老师一开始先让学生背课文,然后咬文嚼字,细读文本,最后,结合读写,丰富了文本。

三个教学环节,显示出于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对文本的了解,很是令人佩服。

从读到解,再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过程。

。。

读:带着表情进行,熟读成诵。

这节课一开始,于老师就带着不同的表情,走近学生。

从高兴到紧张,让学生体悟到了表情会说话,从而学会察言观色。

这也是于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表情朗读的一个开始。

于老师告诉学生说,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次,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就可以读懂。

在学生们尝试读课文的时候,于老师用车子走在路上的节奏模式进行评价,博得了学生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学生一边读,于老师带着一边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又带着和蔼的面容为学生范读了课文。

于老师的范读,读出了孔君平对杨氏之子的玩笑之语,不仅在表情上,还在语气上。

因为于老师这样的范读,打开了学生带着表情读课文的热情,加上一些动作与神态的变化,教室里的气氛空前活跃。

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读的很有味道,非常流利,而且每个学生都把课文给背了下来。

。。

解:咬文嚼字,细扣文本。

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于老师自己开始了提问:从哪看出来杨氏之子很聪慧?

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当中,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杨氏之子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反应快,思维敏捷;会说,回答十分巧妙。

第一个问题相当简单,第二个问题就有点难度了——这个9岁的男孩除了聪慧,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出了杨氏之子给孔君平设果,说明杨氏之子很有礼貌。

设果,就是摆水果,孩子们又明白了,水果当中不可能只有一种,除了杨梅之外还有别的水果。

从这里又能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

接下来第三个问题,杨氏之子从哪里能看出他非常懂事?

学生回答之后,于老师进行肯定,杨氏之子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

还有学生回答说未闻,这个词也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很有礼貌,说话很委婉,而不是直接说。

这样,细细地抠出每一个词,于老师就总结给大家——读书,就是要逐字逐句的体会,要细细品赏,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够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

写: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读课文,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写法,在第三个环节当中,于老师让学生把杨氏之子当作杨修,进行了读写训练。

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写得丰满一些。

第一排的同学写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第二排的同学写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第三排的同学写余下的内容: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样的分小组分任务,是语文课上必备的读写训练过程,就像靳家彦老师说的,一可以减少分量,二可以相互启迪,三可以有整体面貌。

这一点,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来学习,这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上的读写训练。

~~

孩子们开始交流了。

每个孩子都给杨氏之子画出了不同的面貌。

杨氏之子究竟什么模样?

谁现在也说不清楚,毕竟这一位杨氏之子,距离我们太远。

有孩子说,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于老师评价说这是王熙凤的模样。

有孩子说他长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这样的外貌,得到了于老师的肯定。

有孩子说他长得胖乎乎的,皮肤很白,圆圆的脸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呼扇呼扇的很有神;小嘴翘着,看上去能说会道,头上扎着蓝色头巾,身上穿着红色的长袍,扎着一条黄色的带子,十分精明利索——这样的描写十分精彩,得到了于老师的极度好评,外貌与他的聪慧有教养,完全一致。

孩子们的笔下,杨氏之子有了不同的风采,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所在,真好!

~~

第二部分的交流同样精彩。

有同学写的比较简约——管家告诉杨氏之子,孔君平来了,杨氏之子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水果中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有同学写的非常详细——杨氏之子见孔修平先生来了,连忙端出一盆水果,招待孔先生:“请你吃水果,边吃边等,家父一会儿就来。”孔君平一边做一边说:“谢谢!”

这两段文字,于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这句话就说明了他们两家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明杨氏之子了解孔君平,更说明杨氏之子很有教养。

平时家中来客人了,杨氏之子的做法,就给了我们的学生最好的模板,向书中学习,肯定是没有错的。

~~

第三部分的话题,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这表现杨氏之子聪慧的点睛内容。

“哟!杨梅,杨修,你姓杨,杨梅也姓杨,如此看来,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喽!”这样的人物语言,多么热情,多么风趣,把孔君平打趣杨氏之子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

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回敬道:“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你家的鸟啊!”

这样的人物对话,真是让我们惊讶万分,孩子们的想象力实在是令人惊叹。

在这个环节的表达结束的时候,于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把这三段话连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

。。

读完这篇课例,头上汗涔涔的。

记得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带着孩子们理解了文本的意义,可以通述现代意思,仅此而已。

每个字词的意思,也只是反复的检测,让孩子们掌握而已。

不过,我的做法是,让孩子们来出演了文本中的故事,杨氏之子的礼貌,聪明,教养,在孩子们的行为当中也表现出来了。

下一次再遇到这篇文章,当努力让孩子们写起来,也来一次故事新编。

靳家彦老师说,这是一节文言文读写结合模式成功的范例。

这节课,在读写结合上,于老师丰富写作形式,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

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不仅是这一节课,而是他的每一节课,无不是把读写实实在在地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素养提升,通过读与写,与说,紧密结合的方式得以实现。

读与写,就应该这样结合,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与写,就应该这样结合——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读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