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啊,还是一点点的摸索着,实践着,调整着,学着当妈吧

      20191107      周四

*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等着接孩子的妈妈们在教室外三三两两的聚堆聊天。

一个平日里见的少,不太熟悉的妈妈问我,“你家几个孩儿?”

“一个”,我笑笑应答。

这妈妈快人快语,“我家也是一个。唉,如今,咱当妈都不知道怎么当才算好,才是对?现在的孩子,宠的多了怕把孩子惯坏,吵的多了怕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网络上书上教育专家们动不动就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动不动就说,妈妈们不要包办,不能控制,不应该对孩子高要求高期待,不可以把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让孩子承担和背负……动不动就说,妈妈要给孩子足够的温暖足够的爱……

可是,我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啊。我们当孩子的时候,好像也没觉得当家长有多难。我们的父母,好像没这么犯愁这么焦虑吧?

不怕你笑话,我总是很困惑,真不知道该怎么当妈,不知道该对孩子做什么?别说我弄不清楚到底做什么才算是给孩子足够的温暖足够的爱,就算知道,我估计,也不一定做得到吧。”

*身边围过来几个妈妈,大家也都纷纷附和,“真是,如今都不知道咱到底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当妈?”

你别说,这困惑,我也有。虽然作为妈妈本能的爱孩子,和孩子相处,欢笑开心当然有,但有时候,当妈当的竟然感觉很挫败很抓狂;有时候,对自己很质疑感觉很无措;有时候当妈当的很任性,有时候又小心翼翼…

呵呵,还真是,孩子不容易,当妈的也不容易哦。

*如何当妈,好似也没有个统一的“说明书”“准则规范”啥的。因为,各人的性情不同,各家的孩子也不同。

不过,如何当妈,多学习多请教还是必要的。毕竟,我们在有孩子之前,从未当过妈妈。你说,干啥不得学习学习,培训上岗么?

咱们啊,还是一点点的摸索着,实践着,(通过和孩子的互动,孩子的状态反馈…)调整着,学着当妈吧。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奴隶社会 一诺的文章《为人父母,如果只需要做好一条……》

*做妈妈,其实也觉得有很多挫败感。不断发现很多问题是新问题,经常是和孩子解决完了,又觉得自己处理得不够好,希望下一次能好一点。

(各家当妈的,好像都这样。所以,我们也不必质疑自己怎么这样,怎么那样…)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概无非是四个层次的问题。从底层到高层分别是:安全感,自信,底层能力和知识技能。这四个层次想一想就很宏大,工作量巨大。就知识技能一项,要报多少课外班?!

但其实有一个“偷懒”的方法:父母的工作,最重要的 80%,是在最底层,给孩子构建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东西,一下子是看不见的,但这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心理的底色。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自信,有自信才能有底层能力(敢于尝试, 敢于失败,敢于表达,正面的看问题,等等),在底层能力以上,才有可能有有效的习得和学习。

但是我看到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包括我们很多成年人的问题,都和童年的时候的安全感的缺失有关。

真实,亲密,平等,安静。这四个词,其实都是希望创造适宜孩子成长的关系和环境,而这四个词加起来的核心,都是构建孩子的安全感。

*有一个理论,说孩子需要每天至少抱十六次。我相信。 

孩子天生喜欢亲密感,抱抱亲亲对孩子非常重要。我们有时很难跟孩子有亲密感,因为我们觉得大人要严肃,要跟孩子保持距离。但亲密与安全感互为前提,有亲密的关系,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一天要抱 16 次,这个是不是特别简单易操作。所以哪怕什么理论都不学,不妨从一天抱 16 次开始。

多被抱的孩子不缺爱。

*给孩子真实的一面

孩子最真实的一面可能是喜欢吃,喜欢抱,喜欢睡,喜欢要钱。我们教育孩子,有时特别想树立权威感,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孩子。抱着这种心态,自然就会代入某种角色来对待孩子,无法理解他们真实的状态和成长规律。

我们要学会跟孩子保持真实的状态,不要伪装。尤其当家里出现问题时,能坦白真实地告诉孩子。这种真实的状态,与孩子自我觉察和管理情绪是相关联的。

其实“真实”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问孩子对你的真实反馈。

*为什么在教育过程中,平等非常重要?成人对孩子其实是有无限权威的,如果我们把孩子关小黑屋,孩子是没有反抗空间的。虽然这种权威,有时会奏效,但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用自己的经验去指挥孩子。

跟孩子保持平等,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试着把孩子当大人或者把自己当孩子,跟他站在一个队里。

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经常会听到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有时我觉得他不能理解的问题,其实他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做出一些反问,包括一些科学问题,社会学问题等。在探讨的过程中,我开始了解孩子对某个问题的边界和认知。与孩子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因为我们更能理解孩子的语言,也更能发现孩子的语言。

*给孩子留一些空间

孩子表面上是不安静的,我们也不应该要求他安静,他应该是跑来跑去,嘻嘻哈哈的。这并不是说孩子没有做到安静,因为我觉得安静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他可以表面上非常活泼,但内心是安静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表面上安静,内心却焦躁。

让孩子安静就是给孩子多些私人时间,可以发呆一会儿。我们有时非常看不得孩子发呆,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其实这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个过程,很重要。

如果有心,到处都是教育的机会,只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孩子能够在空白时间自主思考。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时间都排满了,就没时间去安静了。所有时间都在为这些安排做准备,都很忙,一直在路上。这样可能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情绪都变糟糕,最终产生的负面影响反而会更大。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做得越多越有益。

*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因为他有自信的。我们大人也要有自信,相信孩子的智商、天资都是足够的。

*如果需要记住,就做下面几件事:

1、亲密:一天抱宝贝十六次,今天,你抱了吗?

2、真实:“教育“孩子的时候问自己,我小的时候如果听到我现在说的话,会喜欢吗?我小时候不贪吃吗,不贪玩吗,不贪财吗?如果也是,那怎么和我当年那个小孩说话?

3、平等:凡事在发表自己观点之前,问问孩子,你怎么想?为什么?哦这样!为什么呢?啊这么好!

4、安静:这一周,有没有至少一天“无计划”的时间?有一些课,能不上么?

*安全感不等于“溺爱”

给孩子安全感,跟孩子保持亲密,并不是溺爱孩子,或觉得孩子有了安全感后就让他放任自由。而是在孩子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给孩子提要求。但提要求要用孩子的语言。比方说孩子为什么做家务,因为如果自己照顾自己就是长大了。有时候还不行没关系,我们能做多少做多少。

所有的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上进”的,都希望做好。做不好也会求助。但是前提是孩子有自我效能感,觉得这是我愿意做的事,我能做好的事。

*溺爱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把孩子的问题变成了自己的问题,这个界限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非常爱你,但是这个问题你要自己做选择,做了选择就要对它负责,如果不负责就要承担后果。

让孩子对自己负责,这个责任孩子是愿意承担的。

我们大人希望能把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孩子也是一样。但我们大人的期待,终究不是孩子自己的期待。

*如果能做到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我可以说你已经超过 80% 的父母了。而且做到这些并不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更多是视角和方法的转换。

成为孩子特别喜欢的家长,其实有时候只需要一转念。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9pnJ-A4pqHW1TBSqGXB7w

你可能感兴趣的:(咱们啊,还是一点点的摸索着,实践着,调整着,学着当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