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必爱分享”:这件事教不好,可能是在毒害孩子

最近,闺蜜跟我吐槽说,自家孩子太大方了,藏不住东西。比如,她给孩子买的玩具、绘本,孩子经常会第一时间拿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却不想着拿回来;还把零花钱全部用来请客,搞得自己想买个棒棒糖都没钱。

“总是教育他好东西要跟别人分享,没曾想他这样毫无保留地分享。”闺蜜一脸后悔不迭。

的确,我们经常教孩子要懂得分享,要慷慨大方,但是,这样一昧地大方真的就好吗?

太大方,可能毒害孩子一生!孩子无界限的大方,很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1.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

如果家长纵容孩子长期大手大脚,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对待物质的索取更加无节制。

也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大方没关系,送点礼物孩子有面子,自己也有面子,这无疑是错误的观念。父母错误的观念,可能导致孩子以后的金钱观、物质观都是不成熟的,也会影响以后对物质和财务的管理能力。

2.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懂拒绝

长期养成对别人大方的习惯,就会对自己越来越小气,从而养成“讨好型”人格。

总是讨好别人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因为没有人在乎他内心的需要,他的自我认同感,来自被讨好一方的回应。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好”,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地去替他人考虑奉献,这种付出,他人未必感激,于是他们会越来越焦虑、没有安全感,陷入恶性循环。

“讨好型”人格也是一种情感认知障碍,健康的关系都是对等的,而“讨好”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压制。

如果孩子养成了“讨好型”的人格,那么他很可能在亲情、友情、爱情的体验上都会比他人更坎坷和磨难。

3.破坏边界感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孩子对边界的需要,就如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两边没有栏杆,他们只能试探性地通过;如果两边有栏杆,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通过。

如果孩子太大方,他就不明白什么该分享,什么不该分享,什么情况下需要分享,什么情况下不能分享,轻易就偏离正确的轨道,从桥上掉下去。

失去边界感的孩子,很容易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过度侵入对方,或是容易被他人入侵,从而害人害己。

我有个朋友,他总是被人借钱,明明对方不还钱,但是当他被人软磨硬泡、各种苦求之后,钱还是会被借走,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没有在借钱这件事上建立边界和底线,才会次次吃亏。

孩子为什么会过度大方?孩子太大方,很大程度是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

1.家长盲目要求孩子分享

教孩子分享的概念没有错,但是有的家长,并没有站在和孩子共情的基础上,甚至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去分享。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不想和同伴分享玩具的时候,就指责他太不懂事、太自私,我还见过一位爸爸惩罚小孩不准吃午饭,就因为孩子不愿意给小堂弟分享自己的游戏机。

家长的打击和对立对孩子来说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我有的东西都应该给别人,否则爸爸/妈妈就会生气”这样的错误观念,从而压制了自我意识,把什么都大方分享给别人。

2.家长有求必应,让孩子不懂珍惜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太宠爱孩子,凡事有求必应,拥有得太多反而不懂得珍惜,随随便便就给了别人。

去年夏天,我把儿子送去乡下爷爷家待了一阵子,爷爷疼爱孙子,每天带着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衣服、玩具、帽子……儿子想要什么爷爷都会满足。因为东西多,天天都有新花样,儿子对旧的很快失去了兴趣,就一件件儿地往外给。我回老家的时候,就看见他站在一堆孩子中间往外送东西的场景。

给孩子买东西,千万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孩子以为自己的东西应有尽有,送出去也不可惜。

3.孩子想要在朋友间获得主导地位

孩子对别人太大方,也有可能是出于一种想当“孩子王”的心态,渴望获取别人更多的关注和追捧。比如,有些孩子间会觉得谁的玩具最好,谁的东西最值钱,谁就最厉害,那个被推上“孩子王”的孩子,往往也会更愿意送东西,对别人大方。

其实,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方式很大程度也是受了大人的影响,有些家长会无意间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物质至上”、“财富衡量成功”的观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也会不自觉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自己的社交生活中。

4.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他人接纳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被动,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人的爱意,于是就通过大方送东西的方式,获取他人的接纳,以此来交朋友。这也是因为孩子太小,缺乏正确的引导,不懂社交的表现。

孩子太大方,父母应该怎么做?

1.帮助孩子建立物品边界感

2-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往往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物权意识萌芽的表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别强迫孩子分享,更不要用“自私”去绑架孩子正当的需求,硬生生把孩子变“大方”。

在教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也要强调,分享是有条件的。比如,如果自己用不到的东西,不想要的旧玩具,可以送给别人,而一些自己也很喜欢,常用的物品,可以跟好朋友一起用,或者交换用,但不要总是一方的付出。

正确的分享,首先不能触及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自己做主,然后让孩子学会分寸,掌握分寸。

2.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

有人说,童年不被满足的孩子,长大了很没有安全感。孩子的需要被认可,被看到,但是,满足不代表没有条件。在满足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一定要和孩子立规矩,例如:

买玩具,约定好购买的频率、花钱的界限;

吃零食,可以一周吃1次,不要天天都吃;

无法满足的,要诚恳说明原因,或是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案。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物质的获取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孩子就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3.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社交观念

家长要引导孩子,如果想交到好朋友,想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靠的不是大方送东西,而是要在一起玩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照顾别人,还有就是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家长可以通过假装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交观念,家长扮演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玩,设置不同的情境,怎么打招呼,怎么解决冲突,怎样正确分享和建立起界限,都可以提前演练。

我们可以借用绘本阅读和亲子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其实,最好的教育还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有边界感的形象,让孩子自由又有原则地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你不必爱分享”:这件事教不好,可能是在毒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