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动起来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婴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在后天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动作”。那动作是如何促进大脑发育完善的呢?首先,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其功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大脑的结构决定着其功能和发展速度。那大脑的结构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在这里,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婴儿大脑的生长有一定的恒定过程,但并不是说绝对都是这样的,而是大部分都是按照其特定的生长规律。可是,这这个生长过程中除了基因、饮食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婴儿动作造成的小范围、小幅度的大脑结构生长。而这动作是如何小范围、小幅度影响大脑的发展呢?我的理解是婴儿通过“动作”使大脑神经系统更加茂密和精细。例如:婴儿会为了自己喜欢的结果重复动作——用衣服遮盖住自己的脸和大人玩躲猫猫。在心理学上就被认为婴儿已经具备“手段”和“目的”的分化,感知运动始见端倪。

(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

从发生认知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是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因为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施加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同时,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随着婴儿的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婴儿此时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形成心理内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使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婴儿会根据自己动作带来的结果而调整自己的写一个动作。例如:当婴儿把杯子摔碎后,如果身边亲人反映是严肃的、怒气冲冲的,婴儿一般都会停止动作、甚至会哭;相反,如果亲人的反映是哈哈大笑,那婴儿一般都会接着重复刚刚的动作。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 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物。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面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 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我感觉这说的很像中国的一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很塑造人、影响着人。例如:我喜欢挠宝宝的小脚板,而现在宝宝也喜欢到处挠人……

《发展心理学》论述了动作对于婴儿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这对我初为人父,的确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可是,总感觉理论还是悬浮在空中,无法切实落地——如何指导婴儿进行有效的认知动作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动、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