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读书笔札 8

《道德经》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把孩童作为理想生命形态的象征,因为孩童保持着自然素朴的状态,与“道”最为接近。

庄子曰,孩童“与天为徒”,“真者,所以受于天也”,意为,孩童接近天道,所拥有的“天真”,来自于天道。

童心,纯粹干净如水晶,且又丰富开阔如蓝天,因此有人说,最是童心宝贵,最是童真动人。

丨常看天空的人应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存在,自己亦是如此。与天空相处久了,慢慢变得开阔天真,发现澄净的天空也有净涤心灵的作用,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下,自己就仿若一个小小孩童,或更像一只小小蚂蚁,人形与思想皆如是,如此,可让人回复自然素朴,天真童真的状态。

苏东坡言,“天真烂漫是吾师”,童心是一种浪漫,是对这个世界的浪漫情怀。拥有童心的人,活得自在而有趣。

丨很欣慰地看到苏东坡这句话。天真烂漫是吾师,自已一直在这条道上,体内的本真就是一个孩童,不愿在成人们的现实世界中,想内心一直葆有孩童的天真。

三毛说:“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童心,是对世界最好的回应,保持童心就是取悦长大后的自己。

丨说得真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童心,可让心灵清澈轻松,也更容易让心境快乐愉悦。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

丨在《道德经》中给予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是此句话。出生常德,故而常念常写,当知最具智慧的老子《道德经》中有此名此句时,倍感亲切与惊喜。此句话也是篇中精髓,人的生命,于自然中存在,要合道、有德(此德非世俗道德的侠义),就应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回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回复到最初的本真,知行合一,纯璞天然。如此,也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丨善行若水那样,水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言行思想也若水一般,清透明净,刚柔相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丨一点一滴积累,在自由洒脱的心态下,体现自身的价值。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丨于一番文学上的实践经历后,渐体悟到这一道理。损是减少,减少俗念,顺其自然,自自然然书写内心的光,而不再在意外界,从容淡定做喜欢的自己。想起曾鼓励自己的一句话: 自己的世界与他人无关,只与趋向美好的自己有关。保持自身的独特,不为外界干扰,如此才能真正成就不一样的自我。

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虚云大师

丨佛家讲因果,也是解答世间一切不明事情的方法。种善因,结善果,保持恒久的善心,结出的果实必是甜美的。灵魂的流转也许不只一世,每一世做个善心人,终会成就清澈发光的灵魂。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九阳真经》

丨看到此句话,不禁微笑。云淡风轻总是好的。《道德经》中生动地例举舌头与牙齿,来比喻柔与刚的后果,有时柔软与无为为大智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丨看到这句话,很感震撼,留在读书笔札中。敬仰、崇拜,当崇拜此类人群。

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迹,都是生命过程,在时光的历练中,雕刻出迷人的光彩。你走过的路,你喜欢过的人,都会留下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印记,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

丨有时会想,人生是要经历丰富一些,还是简单一点为好?观世间,有些人的人生深刻而有厚度,有些人的人生平淡安和,是想做前者还是想做后者?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也许人一生下来就由不得自己选择,都有各自的剧本演绎,但内心的勾画却是例外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内心都可自在选择,想简单,简化心境就好,想美好,一花一草皆可呈现美好。

有了气质,那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至善至美,宛如水中望月,云边探竹,顾盼生辉,动人心怀。

丨也喜欢这段话,留在读书笔札中。如果特意把自己的文字按分类保存下来,那它就成了一种时间胶囊,任时间流转,而思想文字依就鲜润完好,打开时也就打开了时光中自己的心。想想一千年以后,还有自己的文字记录在,那是多么神奇。

要求所有人都喜爱或热爱鲁迅是不合理的,个人的喜好最好顺其自然,就像梅花在冬天开放,而荷花在夏天开放。

丨每一位写文者也都有着自己的特质,正如鲁迅是文坛中的铁骨战士,将笔做矛,字为戈,在文字思想的地域掀起文明觉醒的洪潮。而也有文人用一种很柔和的方式,启迪宣扬真、善、美的心灵,都同样值得尊重。

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朱自清《松堂游记》

丨朱自清的散文很清雅,是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别。在图书馆翻看时,发现他还有许多文集,下次借来赏读,又是一份文化大餐了。总会有选择性地回忆美好的情愫,看此段不禁回忆,月亮半遮面,嘻嘻笑着。

备注: 此篇写于五月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润读书笔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