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言语教学中要重视和发挥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
工具性。语文是个工具。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王尚文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讲道:人文原在语文中,它渗透于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与运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必须强调两点:一是语文课程真要达成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宗旨,就必须将人文精神全面渗透其中:一是语文教学就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而不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只能渗透于读写听说的动机、态度之中,体现于读写听说的文本之中,特别是流动于文本的话语形式之中。小学则要强调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4期第6页
我的理解:语文以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宗旨,为首要任务。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听上去只是讲语文的工具性,而实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人文性。人文性渗透在、体现在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是融合在一起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对立存在的。
例举:词语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霍懋征教“聪明”
1.请小朋友猜谜语。第一个: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眼睛)第二个:左一片,右一片,隔个山头看不见。(耳)第三个:红门楼,白门楼,里面坐个嘻嘻孩。(嘴)第四个:小孩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一出来就不得了。(脑子)
2.等小朋友都猜出来后,霍老师说:人有四件宝,耳朵(板:耳),眼睛(板:点、撇),口(板:口)和心(板:心),这就组成了“聪”字。指着“聪”字说,多用耳,多用眼,多用口,多用心,一次不行,要日日用(板:日),月月用(板:月),于是组成了“明”字。指着黑板上的两个字说:这才能聪明。
这个词语的教学颇耐人寻味。
首先霍老师没有机械释义、说教,而是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用形象的语言帮学生记忆、理解。凡是听霍老师这么教的孩子一辈子也忘不了“聪明”一词的;凡是读过这个案例的人也是永远不会记的。
其次,这个词语教学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虽然霍老师那会儿没有这个说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记住了“聪明”怎么写,知道了聪明的意思。潜移默化中更有了这样初步的认识:聪明不是天生的。聪明在于勤奋,在于天长日久、持之以恒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思考、用心领会。
不久前,我在随堂听课中听到一节一年级上册练习4的教学。
在教学练习中的写字部分“元、完、竞”时,老师是这样教的:
“小朋友,你们看这3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是“异中求同”。
“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3个字,‘儿’有什么不同?”——这是“同中求异”。
一个小朋友说:“‘儿’字越来越矮了。”
老师问:“为什么‘儿’字越来越矮了呢?”
一个小朋友说:“‘儿’字在下面就越来越矮了。”
另一个小朋友说:“‘儿’字在笔画多的字下面就越来越矮了。”——学生的发现越来越准确。
老师适时小结:小朋友们,“儿”在笔画多的字下面越来越矮,这是“谦让”。——汉字是一种文化。为什么讲“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谦让”是汉字一种独到的现象,而“谦让”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美好境界吗?练字是“练人”,写字就是在“写”人。
这个写字教学是在教写字,也是在育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高度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
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王崧舟教学《荷花》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之“冒”字。
1.“冒”字和哪些字意思相近?(长、露、钻、伸、探……)
2.作者为何用“冒”字而不用“长、露”等这些字眼?学生读书思考。
3.让学生用“荷花是______地长出来”说一说。
4.点击课件出示荷花图,引导观察: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荷花。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之后仿佛想干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交流)
5.适时小结:多么可爱的荷花!大家看,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荷花变得更美了。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思考:这则教学案例是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品味“冒”字;想象写话;倾听交流……
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发散性得到了训练。
对“冒”字的情味和意蕴的感悟采用了先换词再比较后想象的复合感悟方式,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重感悟重体验”。而学生体悟“冒”的形象、情韵、神韵的同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荷花特有的生命活力和张力。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关注人文性,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