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教师成长力》节选

1、阅读是“吃饭”,不是“吃药”,效果显现需要时间而不可能立竿见影,很难以标准化和可测量的思维来衡量。

2、开展阅读不能太有功利心,如果总是带着“近视镜”,手拿“名利尺”,只考虑实用,只关注眼前,只盯着能看到的,就可能忽略更根本、更长远的东西。

3、看不到效果不等于没有作用,当下看不到效果,不等于未来没有效果;部分没效果,不等于完全没有效果。

4、“有用”常常是“无用”,“无用”可能是“大用”

5、阅读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读书有没有价值,能发挥多大价值,关键在坚持多久。

6、最好的宣传不是脱离自身而向他人游说“读书好”,而是让自己因读书而优秀,因读书而专业,因读书而幸福,当他人向你探寻原因时,你说这是读书的作用,这次是最好的推广方式。

分析和启发

初读这篇文章,不太理解“吃饭”和“吃药”的关系,又复读,才明白吃药可能三两天就治好了病,而“吃饭”呢,需要我们一日三餐,不间断,而且是我们的日常,在这里,我觉得还有一个寓意,让读书和吃饭一样如常,不可或缺。

在本节中,郝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学校读书的几种现状:一是推动读书受形式主义困扰。校长只为“做面子”,把阅读做为学校的应景门面,把手段当目的,投入很大,也组织各种读书节、阅读会等活动,表面轰轰烈烈,但是活动一结束,读书就凉凉了,没有从根本上来推动读书,越是难以沉浸到实实在在的读书中,越容易从外在形式上动脑筋、想办法,结果,南辕北辙,导致阅读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二是推动读书受经验主义影响,一些校长表面上说阅读有用,支持阅读,但只是一种泛泛的姿态,内心里的唯分数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三是读书受 实用主义影响,只重视“有用只用”,而忽视“无用之用”,认为教师读书就是“无用之用”。忽视教师内在素养的提升,学识素养的丰富。四是推动读书受割裂性思维影响。学校要给教师腾出时间,让教师有整块的时间进行沉浸阅读。

郝老师指出的四点很现实,也是很多学校阅读推进的一些情况。教师不能精心读书,一是学校不重视,也可能是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上不支持,迫于评比、升学等,学校更多的是希望教师把时间用在备讲批改上,觉得这样见效快。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从长远看,教师通过阅读后,知识背景宽阔,专业素养提升,才能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养的提升,学校发展才有后劲。二是关键在于校长,校长是学校的风向标,他的思想往哪儿重视,教师们就会往哪方面努力,校长不读书,或者就不重视学校阅读,那么老师们也就敷衍了事。三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不喜欢读书,或者是碎片化阅读。随着现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纸质阅读受到碎片化阅读的冲击,他随时随地的阅读方便性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使原本不爱读书的人,更加不用读书了。这种看似随时可以进行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太好,因此,我们还是提倡纸质阅读,静心专心的读好书,做到真正有收获。

让阅读相吃饭、呼吸一样的平常。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教师成长力》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