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亲情与爱情中的三角关系,怎么解决?

前文说到了一元到三元关系的进化,原因是感受到别人有独立意志,同时是好的、善意的。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一元世界极其孤独可怕,所以需要进入二元世界,条件是知道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二元关系张力太大,难以容纳其中的“坏”,所以需要一个第三者去投射,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用复杂的三元关系消化“坏”

图片发自App

前文有个问题,如何看待挑拨离间?“挑拨离间”可能是试图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投射到三元关系中,然后用复杂的三元关系来消化这个坏。

想象一个画面,我和你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我向你表达了一个不满,这个不满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坏”,他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具备超高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利剑。

然后你面临的问题就是,是该把这把利剑还给我,还是用你高超的爱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的东西。

二元关系的张力,常常就是这么大。关系中的“好”也一样,如果我把对你的好和爱直接地传递给你,你可能会被融化,而这意味着,你的自我要消失,可你没有做好自我消失,而后两人合一的准备怎么办?

所以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 “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可以迂回绕弯了,可以分散力量了,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各种挑拨离间,或复杂的三元关系争斗,也是因此而生,它是因为人的心灵不够强大所致。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是互为镜子的。

图片发自App

武老师的一位来访者,她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娶了一个厉害的继母,她和继母之间曾有一段友好时光,但很快变得有了敌意,于是她和继母都去找她的父亲寻求支持。

这种时候,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外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

但这位父亲的做法,就违背了这两个原则:第一,他没有明确保护女儿的意识,而是惧怕妻子闹事太厉害,所以反而在这个三元关系中,倾向于去压制女儿;

第二,女儿也不好惹,于是他变成,在妻子面前说女儿坏话,在女儿面前说妻子的坏话,但把自己说成了是一个“好人”。

所谓的“好人”就容易干这种事,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而是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坏”都是你们的,不,你太厉害了,我也不能当着你面说你坏,那我说都是他坏。

但这位父亲的做法,也是因为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他父母吵架,会把他叫过来,让他做法官,去判断谁对谁错,以及他站到谁那一边。

图片发自App

而他作为弱小的孩子,自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父亲施压时说母亲坏话,在母亲施压时说父亲坏话。家庭冲突很容易这样做,大人冲突,让孩子评理,而最常见最要命的是让孩子去站队。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战队,这种现象可以成为“三角化”。

这个概念可以帮我们看得更清晰,而且无处不在,任何时候,当我们想拉一个人为二元关系评评理时,就是试图将关系三角化。

卡普曼戏剧三角

三角化中,善于战斗的人,会想办法为自己拉队友,也就是扩大我方阵营,削弱敌方阵营;不善于战斗的人,容易削弱我方阵营,把更多的人划到敌方阵营中。

比如一个朋友a,她有两个好友b和c,但b和c关系一般,后来俩人反目成仇了。然后a发现b不理她了,她去问b怎么回事儿,b说:你明明知道,我和c绝交了,还和c做朋友,那就是没把我当回事,我们的友谊到此为止。a觉得b莫名其妙,也觉得她被威胁了,于是干脆不再和b来往了。

A说,这是B的一贯风格,那就可以料想b的世界会越来越小,她终究适合一元世界。

在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把三元关系中的三方变成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卡普曼,这个游戏也因此被称为“卡普曼戏剧三角”。

图片发自App

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种角色,因此人会构建这样的关系。虽然有人容易喜欢一种固定角色,但其实大家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卡普曼三角,还存在于所有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中,只要有人类的故事,就会有这三个角色。

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为低下,并掠夺别人;

拯救者:把别人看的低下,但他会去帮助对方;

受害者:认为自己低下,有时寻求被迫害者,有时寻求被帮助。

怎样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呢?卡普曼认为的解决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呢?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貌似活在三元关系中,但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前文说过: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真正觉得,另一个人也基本上是好的,你就进入了二元关系;

图片发自App

当你真正觉得,一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你们三个人基本都是好的,这就意味着你进入了三元关系的世界。

那自然,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所以说,一个人先爱上一个异性,然后再和这个异性生养好一个孩子,这个从一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再到三元关系的人生游戏,是极为根本的关系模式。

总结

1.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就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2.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

(1),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

(2), 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外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

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图片发自App

3.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

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

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4.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思考

案例中的父母吵架,孩子评理站队,看完好扎心,这一幕无比熟悉,感觉就在昨天,有一段时间,看到卧室就害怕,就是因为怕面对这种选择。

还有文中的父亲,在妻子面前说女儿坏话,在女儿面前说妻子坏话。仔细看一下,那不就是少年时代的我吗?说得真准,一直感觉对父母有愧疚,有怨恨,原来是在这里啊。

图片发自App

忽然想起来,女生之间迅速亲密起来的方法之一,就是说第三个人的坏话。以前觉得可能是因为拥有共同的小秘密,现在看来,是他在背负二元关系中的“坏”。

愿你有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你有个被爱照亮的生命。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不同意见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亲情与爱情中的三角关系,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