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你不懂,愿这些思考助你人生不一样

在我老家,在我小时候,90年代到00年代初,那时候的人和事完全不是城里这样的。那里安静祥和,像世外桃源。不会有我们现在天天的战斗般的生活。

老家的印象

我是05年离开老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长久待过。2016年因为太过思念家乡,一大家回去过,呆了十来天,对当时家乡的变化接触不深。我们更像是远方的归客,不是主人,只是故地重游。2018年因为父亲过世,回去办丧事,与小时候的亲戚朋友更深的接触了几天,也因为年岁渐长,渐渐对变化感知更深。

其实有些东西并没有变化,但是,在我看来,会跟小时候很不一样。比如小时候的庭院,记忆中很大,小时候的路,记忆中也是很远,可是这次回去,所有的路,房子,村子都变成了迷你版。随着见识增加,原来的家乡会越来越小。

家里的人倒是一点没变,跟小时候一样,各自只管自己。尤其是丧事期间,我们这种常年在外的,在老家人眼里,大概就是这次见了,不知道哪年能见的主,况且丧事不吉利。于是不需要假装哪怕一点点的好。人性丑恶的一面暴露得,让人心寒。还好可以用钱解决问题。

有一年,我们家就奶奶,我跟我一个差不多大的姐姐在家,半夜时候,家里来小偷。

说是小偷,其实更接近抢劫。当时奶奶发现异常,于是亮灯,去门口查看,听情况,不想从门缝里面看到来人好几个,手里还拿着斧头这些,奶奶吓坏了,拼命呼救,我们两个小孩才从梦中惊醒,于是一起呼救。因为太怕了,邻居也没反应,于是我们开始喊名字。感觉过了很久,但是可能也就几分钟,等到邻居亮灯,贼才走了。走后,邻居都是一个说法,以后不能喊名字的,这种情况,喊名字会惹祸上身的。

好险这事并没有酿成灾难,没有搭上我们一家人的性命,但是这种赌人性的事,我以后再也不会做了。

恐惧于事无补

老家给我的感觉是,封闭,狭隘,大家永远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圈子永远就是这些家庭,给人一种重复循环,一代又一代的重复循环的窒息感觉,恰如百年孤独里面的情形。

无疑,老家的环境,老家的人和事曾给过我很多感动,给过我很多温暖,但是,跳出来的时候,我会觉得,活在其中的人,不觉醒的时候是一种幸福,因为这种封闭,几乎没有变化会给人一种安全感。温水主青蛙就是这样的。一旦觉醒了,就会很痛苦,想要跳出来。

我的一个外甥女,跟我们小时候的环境很像,家里种菜,条件不好,自己也想帮忙让家里变好。父母并不能给她多少指引,上学的时候她自己不爱学习,于是初中就出来打工挣钱,现在已经当妈妈了。老公是快递员。

回想一下,这样的选择真的是明智的吗?初中毕业,出来能做什么呢?除了普工,没有那个现成的好工作会等着她,家里也没背景,,自己也没有技术,那就只能先这么熬着,这不是重复我父母的老路吗?我父母是出于无奈,因为不打工,一大家人就得饿肚子。而她不同,她想学技术可以学技术,父母也能提供学费,早点规划,不至于浪费更多时间在普工上面。而且,有了技术,人生会有更多可能,可以有本钱选择好一点的伴侣,可以选择好一点工作。看着她明明有更好的路可以走,却还是选了最苦的那条路,无疑替她伤心,可是我能做什么呢?

我试着跟她沟通,我说早点想想,总不能打一辈子普工吧?你看看,哪天想学什么,我帮你找资料,找老师,你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可是呢,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从来没提过。归根结底,是认识不足。可能有那么一瞬间确实想学,想不一样,可是马上又会想,“这好难,不只是难,根本就不可能。”

暂时的舒服可能是以命为代价

学习,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也可以从生活中学,无论从哪里学,都需要主动,而且学习从来都不是只有快乐,相反,很多时候,会苦。问题是学习的苦是主动去吃,你不愿意,那就只能坐等生活的苦来找你了。

不想再吃生活的苦头,最简单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过思考来塑造思维,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思考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学。既然你不喜欢课堂上的死板知识,那你从生活中不停总结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少踩坑,无疑也是成长,只是这种学习,没有主动性,会非常慢。最怕年轻的时候并不去想这些,等到思维定型,年龄渐长,只能被动等待生活驱使我们去改变,去适应,去学习。

作为老母亲的我,中年才改变思考方式到底有多难,我深有感触。

思维的图纸在年轻的时候,像只刚写了开始的那部分,反思,否定,都会比较不痛苦。

中年的时候,图纸写了一大半,全部推倒重来。有多痛苦,大概是这样,比如,好不容易积攒了半辈子的宝贝,要全部送别人,这种不舍会导致否定起来非常难,你会时不时回到原来的习惯中,回到原来的思考方式上。

想尽绵薄之力,让更多家庭,更多年轻人知道怎么让自己不再重复别人的老路,实现人生升级,收获更多。

期待与你相遇

如果你信任我,可以私信我你的故事,我会认真答复每个来信。如果只是想倾诉,我保证只听,不评论,我尊重每个不一样的人生,愿在这里交到更多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轻的你不懂,愿这些思考助你人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