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心得(水一下)


 

懂哲学,搞编程易如反掌。就是学会语法,生成对象,研究对象创建的利用价值,什么时候生成实例,什么时候把它送到指定环境中,什么时候喂数据,什么时候调用其函数,什么时候销毁。如果你不想自己控制销毁的时机,可以用惰性求值的方式,让其在持有者最后一个实例的销毁的时候销毁。用成语来讲就是唇亡齿寒和皮之不存,毛之焉在。

当然了,还要处理类与类之间的边界。举个常见的例子:

公园里有多个垃圾桶,还有一个收废品的,眼见有人喝完饮料把瓶子,扔进了垃圾桶,收废品的纹丝不动,过了半个小时攒了不少,依然纹丝不动。又过了一会,来了几个刚跳完舞的大妈,一装袋全给拿到了收废品的,我好奇地问:“明明,可以自己动手,多挣点,为何等别人送过来呢?”。老爷子语重心长地说“公园那么大,几十个桶,那就创建几十个拾荒的对象,再创建一个识别,分类,称重的对象就可以了。拾荒者的函数就是寻路,识别有价值目标,分类,根据背包类型,使用贪心法装包。收的对象,则实现识别,分类,称重。各司其职,都是专家。一旦环境变化,拾荒者跟不上时代了,则直接被适应者替代。收的class也是一样。有明确地边界效应 再更新换代的时候,会显著降低成本”。

所以说,拾荒者的价值在于移动和搬运,属于叶节点,而收的人则是一个枝干用于连接这些拾荒者,涉及交互的对象就是废品和金币。将分散的对象,汇聚起来,再往废品站去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是编程中的层层细分,和层层汇聚。进一步来讲就是,收的人精于计算主要与人沟通,拾的人则长于运动,与物打交道。

当然了,你用哪种语言把编程思想落地,这就是战术的问题了。想了解更多不妨点个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心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