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1

终于到了洒家最爱的一部,要重点介绍男神。

与国命纵横的江湖气不同,金戈铁马的战阵之地不允许心猿意马,不允许有疯疯癫癫游戏人间的姿态。江湖儿女们的豪气在这里只汇聚成为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甚至是马革裹尸的炽烈与热忱。

战神——英雄本色

白起,出生于秦国大族孟西白中的白一族,秦昭王谓之以大秦长城。敦实厚重,起于卒张,闻名武士,入伍一年就获铁鹰剑士的称号,一口十五斤重剑悍猛绝伦,每战必是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初露锋芒在宜阳联军大战,跟随司马错擅长奔袭奇袭。战场算计之精到,战法部署之高明,杀敌勇气之充沛,决断胆识之果敢,几乎样样炉火纯青。军营有兵谣曰:但跟白起,唯有老死,若得战死,天命如斯。战国时期,战神之名号实至名归。不仅自己如此,其带领的一班将领们也是个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他们之间配合的天衣无缝,每次看白起打仗布局,内心总是热血澎湃,如果可以穿越,如果能够做他军营里的一个小小武卒也是无憾了。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很多,但是像白起这样从卒伍做起,一步一步成就,不贪功不恋名的却是少之又少。他个人从来没有狂躁之气,永远冷静清醒。平生唯做一件事,揣摩敌人与战法,除了神字,解无可解。

与白起同时期的乐毅与白起之间是英雄惜英雄的关系。白起去燕国秘密接回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当时还是芈八子和公子)的时候认识了乐毅。乐毅出生名门世家,魏将乐羊子后裔,亦是历史上有名的将领。乐毅对于当时的燕国而言就是救世主,他施展抱负之前燕国已经经历过燕齐一战和内乱,正是民生凋敝,举国哀怨之,最艰难之时。对于乐毅,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仁”,不愧为名将后代,举手投足都透着高贵文雅与仁厚。他在军中以身作则,国耻未雪,他说安然食肉,问心有愧。在魏国敬将纳言,衡平战利,有分有合,进军立约,没几年就将这个老牌拥有皇室血缘的燕国拯救回来,并加入了讨秦大战。燕军中有个规定:熊掌只犒赏当日军猎有功将士,所以当其下属想让他这个上将军吃的好一点时,他拒绝了熊掌,连山猪肉也拒绝了,另换一盆山猪杂碎。实际上山猪杂碎是不经饿的,只给违反军法者吃。他的艰苦与坚持在军中收获了很高的声望。又如辽东子弟多事猎户出身,有个莫名的讲究——不吃狍子后白,即后臀。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袍子后白劲健肥厚,最是热补。乐毅中原人,不想暴殄天物,便立一军法,无意中违法却又不得不处罚的将士罚吃后白。猎户子弟原本明白,寻常处于禁忌不吃一旦被罚则不得不吃,一吃之后就是偷偷乐。此中奥妙人尽知。

在那个年代,军中比政界,商界要简单很多,对于军中将士而言,只要你实打实做事,说话,不泛酸,有公心,便认你是个人物。秦国商鞅时代有司马错,车英,如今有白起带领的蒙骜,王齕,王陵等大将莫不是当时的英雄,他们公正无私,一心为国,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只为了国家统一大业,时势造英雄,但可悲的是并非每个英雄都被珍惜,有些最终是成了专制王权下的牺牲品。千古英才白起最终下场也不过如此,不禁令人唏嘘。

白起之死——长平大决

与其说白起是被毒酒赐死,不如说白起是为秦昭王背了黑锅。直接原因是白起后期看清局势后拒不领命带兵出战加上秦国国中轻敌出征连大败而使得秦王大怒,可是深究起来,祸根始于那场旷古未见的惨战:长平大决。这是三晋合谋易上党而引起的秦赵两国举国大战。这场大战是战国后期少有的百万雄师之战,对于秦国和赵国而言是生死存亡关口,之后也改变了战国大势。此战一个是尚武好斗的赵国一个是虎狼成性的秦国,具有决定性的后期主要是白起对战赵括。最后秦国战胜,赵国也从此步入弱国一类,赵武灵王打下的江山就式微得渣也不剩了。

初期赵国老将军廉颇主力,与秦国胶着了两三年,如果一直以老将军的战略,秦国也许就渐渐退缩了,但是历史不能重演。黑冰台(秦国情报机构)通过散布流言的方式制造出白起病故与举国惧怕马服子赵括的假象,最终让赵王长平换将。没错,赵括就是著名的“纸上谈兵”典故的主人公,继承其英勇善战的父亲的爵位而成为马服君。自小饱读军书,颇具才情,高傲自大,可是却一直不为善知人的父亲重用。

年轻的将军意气风发,换将后就当即易置军吏。但是易置军吏本是军中禁忌,换将不换吏则是军中传统。原因在于,军吏司马事实上都是掌握军务细节的实干吏员,其可贵处不在于智慧与才思,而在于对繁杂军务的精熟与长期磨练的处置经验。除了最重要的军吏司马,一般的军吏司马与将帅并无生死党附,都是仅仅以军令是从。无论何人为将,司马军吏都是处置军务不可或缺的一套人才。由于之前老将的濡染,军中大将都对形势分析的很透彻,可是年轻将军狂妄自大,轻敌妄言最终导致八个老都尉一齐自戕。虽然赵括也渐渐认清局势,收敛很多,但是骨子里的机械固执与狂妄注定了最终的失败。

相反秦国这边,则是众志成城。白起深刻认识到秦军两难:兵力不足与粮草不足。赵军在赵武灵王时代已成胡风,人各随带马奶子干肉,便可包旬日轻装上阵。秦军虽然有干肉炊饼之习,却无法短期大量制作,此次战阵位于两国交界,实际上为赵国领土(飞地)远离秦国中心,上党百余万犬牙交错,军粮即便制作出运不上去也是徒劳,为此,秦昭王亲赴河内作三军总支援。对于当年的于与之战——秦国国耻,秦人盼望洗刷盼了30年,为此,秦国举国万众一心,立誓打败赵国。两军实力堪堪抗衡,却是风格迥异:秦军坚甲重兵,步卒是又窄又高的乌铁盾牌, 赵军是轻锐灵动,牛皮盾牌又大又圆,秦军闊身短剑,赵军弯月战刀。秦军铁骑战马有护甲,骑士也是铁甲长剑背负长弓,赵军骑士轻便的紧身胡服牛皮软甲。两军排山倒海般相遇,便是阔剑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箭雨铺天盖地,沉闷的杀声与短促恩嘶吼直使山河颤抖。战国之世两只最强大的铁军,铁汉碰撞,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低沉的嚎叫,弥漫的烟尘 。

白起方略是以重制轻,以退制进,断道分敌,长围久困。等而围之,兵法破例。(但是对于军力对等情况,孙子云:战而胜之,兵无常势力,水无常形,不可拘泥。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长平大战中赵军西部防线三年前被王齕夺得,老马嶺攻克不下,南部丹水防线,被蒙骜大军赶修的营垒阻断,王陵铁骑插入长平背后河谷,切断了长平大军与石长城营垒的连接。王陵(白起千夫长时。便是铁骑百夫长,后来便一直是骑兵主将,剽悍勇猛,又狡黠灵动不拘常法)和嬴豹两路骑兵已经牢牢钉在了唯一的出口处。遮绝赵军两垒的王陵军压力最大,要承受南路赵军与北面石长城营垒的两面夹攻。赵军主力大军人怀死志,快要支撑不住时候,蒙骜主力开出营垒,于赵括背后猛攻,王齕主力也出动5万骑兵,突袭赵庄大军。长平南北四面混战,溃败赵军。(小插曲:期间,由于王陵军队压力最大,连造火营都加入激战,战后没有及时的饭吃,只有生面团,当完成作战时,将士们已经疲软得不行,王陵大手一挥,伤兵一块干肉现咥,全活兵人一大块面团,自己动手。精铁头盔作锅,故名锅盔。此后大秦锅盔成为千古战饭,秦国军中平时家中都是如此吃)对于秦军而言,虽然将赵军包围,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开50万围50万之等而围之先例,压力甚大,因此秦军一直没有沾沾自喜掉以轻心反而是更加谨慎的收场,当然最终也是创造了50吞50万的奇迹。

赵括熟读兵书,自认天下莫之能当,却不知因地而战,愚蠢至极。被困上党。如今,西出河东被王齕的老马嶺营垒堵死,沿丹水河谷突围南下被蒙骜的南线营垒堵死,与北部后援基地石长城被王陵营垒插断,东出太行被嬴豹堵死,东面万山屏障不可逾越,国内无兵可援,粮道已绝,突围无力,所有的方略与自己一般的纸上谈兵。自结两宗罪,战不算地,拒纳良策。八都尉含冤自戕,六万将士死伤。也许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最后一刻,才知道往昔的自己何等浅薄,之前只考虑如何施展才智证实自己天下无敌,现在思虑为50万将士生命保值。

白起很清醒:困兽之斗,兵家所畏,历来围师必闕,现在将50万大军围住,与虎谋皮。真正的血战自此开始。狼城山洞穴二次聚将:此战之要在王陵营垒,王齕要堵住南线赵军主力不能北援,所以秦军不守营垒而出阵,摆脱被锁之困,保持快速增援可能。王齕分兵以保王陵营垒不失。王陵营垒虽利于防守,但无处囤积重兵,巩固要害唯一办法是随时保持重兵增援。桓齕全兵出动,看见秦军旗号淹没,死战号角吹响,三十多支牛角号短促而激烈凌厉响起,没有参战的生力军排山倒海扑了过来。白起亲自率领300铁鹰骑士卷来缠住赵括飞骑队,铁鹰骑士以重甲见长,飞骑队以轻猛见长,飞骑虽多却怎奈铁鹰骑士三骑阵配合的流畅有如神助。

全书最惨烈的部分在困兽最后一斗:车城圆阵。(孙膑留下十阵:方阵,圆阵,一字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之阵。水火阵。前三阵为常战阵法,实战入书,最后水火阵,实战中水战火站之法。并非阵形。其余如何适用没有定式,因人因地因器械,变化多多。)目下,赵括依据孙膑十阵,以圆阵配以壕沟,战车,步军而成。车城圆阵共5层,最外围壕沟鹿砦,第二道战车固定相连的车城围阵。战车后配刀盾步卒,第三道有序间隔的步兵阻截方阵,第四道,连绵军帐,驻扎换防士兵与伤残老弱,第五道为中央军令楼,主将居上号令全军。车城圆阵之威力,在于结全军为配伍。全军将士流水转寰之间相互策应。秦军若集中兵力攻击一处,则其余卷来攻我侧后。若全部包围攻击,则兵力拉开成数十里一个大圆,顿时分散单薄。对此,秦军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大家自是开了眼界,也为赵括的军事才能折服。最后秦军做法:不理它,封堵所有隘口,赵军不出圆阵,不战,但出,全力逼回,将其困死。

赵括已到绝路,魏韩首鼠两端,信陵君被罢,齐王拒绝出兵,大家都是想夺人之利。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邦国无恒交,唯利是图尔。天下以市道而交,市道者何?势利二字也。作为人,军营里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了。军营血肉之歌,此刻赵军唱起来更是悲愤激越。赵人原本慷慨豪迈之士,最看重军旅血肉情谊,谁堪如此痛彻心脾之惨剧?不得已后杀光战马,生死伴侣牺牲,心头颤抖,瞬息之间无边无际的跪了下来。赵括要杀自己的阴山雪时,百夫长与几名老兵突然疯狂冲进马群,扬起马鞭狂抽乱喊,马啊马,快跑吧,跑啊。即便如此,战马群确是一动不动。阴山雪大眼下的旋毛已经被泪水打湿,马头却在赵括脸上磨蹭,四蹄踏踏围着赵括游走。赵括抱住了脖颈,退后一步,双手抱着战刀对着阴山雪,跪倒在地。

百夫长大喊:马呀马,升天吧,来生你杀我。

这是我见过的最痛彻心扉的话,那是怎么样的深情悔恨无望愧疚无助啊,我们都是人,有血有肉,将士最悲伤最悲惨的结局不过如此。临死前,赵括都觉得秦军有运气的成分,实际上,赵括一领兵,这场战役就注定了失败。廉颇深沟高壑,善守如山岳,不对峙,赵国必成天下大势。邦国之道,雪中不送炭,秦国若不围赵军,列国或可来援助,而一旦秦军围,列国必不来。能围能困,何须血战?兵士鲜血,比战机更重要。只要最终能战胜,白起选择保持兵力。

坚兵下,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防守46天,且大军不生叛乱,已成天下奇迹。最后关头的非凡胆识支撑住了赵军,否则早就在人相食的惨烈吞噬中瓦解崩溃。

终于赵括站起,卒。

当降旗挂上将楼,秦军没有欢呼,降兵没有怨声。整个战场一片沉寂。

当一切尘埃落定,秦军又面临着战国以来甚于打仗的一个难题:几十万投降兵士如何处置?当咸阳传来秦王模糊不表又坚定无疑的诏书,当魏冉也据此默不作声完全将此烂摊子压在白起身上时,白起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理解秦王的做法,也完全看清了局势与君臣,或许从那个字以命令的方式说出口的一瞬间,他就知道自己要为此付出代价。痛苦无奈又如何,事已定局,秦王是不会给他反对的机会的。尽管戎马倥偬一生,白起也自觉效力于国家不愧对任何人,可是现在他亦不得不为秦昭王承担这历史责任。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长平杀降,秦昭王的一句话,战神白起将要用生命来背负这个丑闻。他手上沾满了无数敌军的鲜血,英勇一世亦作孽一世,最后就以这种方式来赎罪吧!

(金戈铁马部分还有很多没有写完,本文主要是为了记录作者描写的那些瞬间,所以很多细节文字是摘抄的原文,建议看原文。每一场战斗惨烈而感人肺腑,摄人心魄,让人情难自持,洒家现在情绪崩溃再下不去笔,之后会有续,记录一些小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1)